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收藏 >> 收藏优势 >> 正文 >> 正文

读书前主编沈昌文去世,他担得起出版

来源:收藏 时间:2023/8/31
白癜风患处会脱皮吗 http://pf.39.net/bdfyy/tslf/220612/10982708.html

1月10日早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原总经理、原《读书》杂志主编沈昌文,在北京去世,享年90岁。

今天一整天,学人和出版人都在朋友圈或者微博发文哀悼。大家不约而同用上“出版家”来形容沈昌文,“他是担得上这个称呼的。”学者江晓原告诉 财经,《读书》杂志是中国读书类杂志的范例,对一代人的人文思想起到重要作用;没有沈昌文在上世纪80年代出的一系列好书,也就没有今天的三联出版社。

令许多学人和出版人怀念的,不只是沈昌文在出版领域做出的成绩,还有他的人格魅力和性情。作家止庵在接受采访时说,沈昌文圆通的处事方式对他的影响很大。在他看来,正是因为沈昌文的人格魅力和处事方式,才让他在八旬高龄依然能在出版界做一些事。“很多他这个年龄的人都成为过去了,而他只是老了,却一直在,从未’过去’。”

《读书》的人文启蒙

沈昌文长期执掌《读书》杂志。在那个改革开放启动不久的时代,“以书为中心的思想评论刊物”为创办宗旨的《读书》,无疑给知识界带来一股春风。从创办开始,《读书》就汇集了中国文化界一批忠实读者,并影响了一代代知识分子。

“我有全套《读书》杂志!“江晓原颇为骄傲地说。年4月《读书》杂志创刊时,他正在南京大学天文系读本科二年级。当时南大校门口有个书店,很多同学都喜欢去逛,他在里面无意间发现《读书》,之后每期都买。

江晓原不仅杂志上的文章全都读了,还整整齐齐收藏了。几年前,《读书》主编郑勇去江晓原上海家中拜访,无意发现书房里长长一排杂志后很是激动,还专门合影留念。

“我之所以长期喜欢《读书》,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读书》的许多文章有思想性,讨论的都是知识分子感兴趣的话题;二是《读书》上的许多文章与其他杂志明显不同,文章写得很好。”江晓原说。

因为类似原因被《读书》吸引的还有80后媒体人郭洛滢,至今她保存着本科时买的几本《读书》杂志,并把它们从成都带到了上海。“保存杂志是有种念旧的感情,《读书》在很多年轻人的人文思想形成阶段起了作用,所以读者对它的感情就和其他读物不一样,会一直收藏着。”江晓原这样解释。

对于《读书》杂志这种独特的风格,沈昌文在他写的《也无风雨也无晴》中说,当时《读书》上选用文章的要求除了“厚积薄发”,就是讲求文采,为此还退掉过很多 学者的稿子,因为观点虽然不错,“但是文笔实在不行”。

江晓原说,有段时间《读书》变得不是那么好看,原因之一就是刊登的文章失去了文采,另外就是当时有人认为《读书》要和国际接轨,应该讨论西方人感兴趣的话题。所幸这个过程不长,很快就被扭转过来,“那个阶段对《读书》来说是比较可惜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掉粉’。”

影响巨大的《第三次浪潮》

在担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期间,沈昌文还出版了很多至今经典的好书,例如杨绛的《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巴金的《随想录》,还有蔡志忠的漫画系列。

同时他也非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