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应是商周时期中原地区的一个古老封国,据甲骨卜辞记载,商代已有应国。西周灭商以后,周武王封其子于应,应便成了姬姓封国,直到春秋早期被楚国所灭,历时余年。应国贵族墓地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薛庄乡北村阳岭上,年,当地砖瓦厂烧砖取土时,陆续发现了一批应国青铜器,经考古专家论证,阳岭即是应国贵族墓地所在位置。~年,历经20余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共发掘墓葬余座,出土各类文物万余件,其中出土的大批精美绝伦的青铜礼器,备受世人瞩目。这些器物不仅制作精细,造型优美,装饰花纹华丽考究,更为重要的是,器物内还铸有重要的铭文,这些铭文内容对于考证古代礼制、应国职官以及应国与周边诸侯国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应申姜鼎应申姜鼎,通高31、口径38厘米。年应国墓地M6出土。敞口,卷沿,斜方唇。附耳,半球形腹,圜底,蹄足矮而粗壮,蹄端肥大。口沿下饰一周S形凸目窃曲纹带,腹上部饰一周凸弦纹,耳外侧饰有鳞纹。内壁铸14字铭文:“应申姜作宝鼎,其子子孙孙永宝用。”
内壁铭文记载了应国在春秋早期与南阳一带的申国通婚联姻的事情。应申姜是嫁给应侯的申国女子,是应国国君的夫人。作为应侯夫人应申姜得以铸造铜鼎这种十分重要的礼器,表明当时可能由于某种原因,她执掌着应国的行政与祭祀大权。这不仅反映了应国与申国以政治联姻的形式结成了政治同盟,也揭示了春秋早期应国妇人执政的历史事。
柞伯簋柞伯簋,通高16.5、口径17厘米。年应国墓地M出土。此簋敞口,短颈内束,浅腹外鼓,腹部一对龙首形耳下各附一垂珥,浅圈足下设一喇叭形支座。颈部饰以细雷纹衬地的凸目夔龙纹,腹部饰以细雷纹衬地的凸目兽面纹。耳的上端饰龙首,下部两侧饰阴线C形卷云纹,整个耳部作龙口吐长舌向下内弯曲状。簋内底部铸有84字铭文:“隹八月辰才庚申,王大射才周。王令南宫率多士,师酉父率小臣。王遗赤金十板。王曰:‘小子、小臣,敬友!获则取。’柞白十称弓无废矢。王则畀柞白赤金十板,诞赐柷见。柞白用作周公宝彝。”
铭文记载了在八月庚申这天早晨,周王在都城镐京举行射箭比赛,并拿出十块红铜板作为奖品。柞伯因在比赛中表现优秀,得到了周王赏赐的十块铜板,并将其铸成铜簋以示纪念。根据《左传》记载,柞是周公某一庶子的封地,而应国是周武王之子的封地,两国同为姬姓国。柞伯簋出土于应国墓地,说明该簋作为礼物馈赠给了应国,两国当时的关系非常亲密。
这件铜簋制作精细,造型别致,纹饰布局合理,线条自然流畅,轻盈飘逸。簋内铭文不仅为研究古代射礼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为应国与其他诸侯国的关系提供了实证。
匍雁铜盉匍雁铜盉,通高26、长31.8、体宽17.2、口径14.2厘米。年应国墓地M50出土。器身整体仿鸿雁而制,器口开于鸿雁背部,口外敞,腹部呈圆角长方形扁体状。鸿雁颈曲而上扬,昂首前视,双目圆睁,扁圆形嘴微张,为盉流之口。鸿雁尾部有一个作卷身上曲的龙首形鋬手,扁腹下有四柱足。盖略向上隆起,中部设一上粗下细的瓶塞状握手。铜人双手抱住盖边缘的环形钮,双脚之间有横梁,与雁尾上浮雕牛头饰顶端的环钮相衔接。此铜人上身裸露,下穿十褶裙,腰间束一条装饰有连续菱形纹样的革带,脚穿浅筒靴。盖缘与颈部外侧各饰两组以云雷纹衬地的长尾凤鸟纹,器盖握手顶部饰一盘旋状鸟纹,雁尾阴刻三条平行细线纹,器腹素面。整个器身呈光洁明亮的青绿色。盖内铸有43字铭文:“隹四月既生霸戊申,匍即于氐,邢公使司皃赠匍于束麀贲、韦两、赤金一钧。匍敢对扬公休,用作宝尊彝,其永用。”
铭文大意是说,在四月戊申这天,应国大夫匍完成对邢国的聘使命,到了邢国近郊的馆舍—氐地,邢公派司使赠送给匍一束鹿皮做的服饰、两件围裙、30斤红铜。匍为感谢邢公的馈赠而作器以示纪念。
此盉造型新奇,极富想象力。器体上的龙、牛、雁、人等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并且巧妙和谐地分布于器物的适当位置,表现出很高的艺术造诣。
邓公簋邓公簋,通高21、口径20厘米。年应国墓地出土。敛口,鼓腹,子口盖,盖顶有圆形握手,圈足,下附三兽首状短足,腹部两侧有一对兽首衔环耳。器口与盖沿饰窃曲纹,其余饰瓦纹,圈足饰斜角雷纹。盖器同铭:“邓公乍应嫚毗媵簋其永宝用”,记载了邓国国君邓公为其女儿嫚毗出嫁应国而特意制作铜簋,揭示了邓国与应国联姻的亲善关系。
应国虽是一个小国,但从出土的应国铜器的造型、纹饰、铭文和制作工艺来看,其物质文化较为发达,在周王朝政治地位较高,与邓、申、姜等周边诸侯国之间有政治联姻关系。这些铜器及铭文,为研究应国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实物资料。(摘编)
收藏家期封面文章来源:《收藏家》
期《应国贵族墓地出土青铜器赏析》
作者:赵利鑫
责任编辑:秦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