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社会,很浮躁,能静下来读书的人已经不多了。
而能抽出时间读书的人,又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追求顿悟的。
导读:本文字数较多,对本文主要观点进行划分,更方便阅读
1.为顿悟而读书,可悲
2.顿悟的阶段划分
3.什么样的人更容易顿悟
4.你为什么希望寻求顿悟感觉
5.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6.归因理论和调节定向理论
1.为顿悟而读书,可悲有些人之所以看书,是为了追求书中能让自己顿悟的观点,这是他们读书的动力。
顿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迅速地解释生活中令他们为之苦恼或者困惑的事情,当一本书刚好提到了与之相关的事情或者某些提及让他们联想到了这些苦恼,那种有如神助的感觉更是让他们觉得骄傲和自豪,甚至会觉得高人一等。
顿悟之人往往有什么特征,顿悟后,会觉得现实中的一切都可以归因,生活中的好多困惑都有了理性、逻辑缜密的阶段。
这,合理吗?
想想看,那些人看完一本关于家庭和父母的书,自己的一切缺点都可以归因给父母;看了一本恋爱的书,恋爱中的所有过错都是来源于对方;看了一本心灵鸡汤,感觉整个人都被治愈了。
可现实是,无论多么简单的问题,无论多小的事情归因,都不是一本书能解决的,更不是一个观点可以解决的。一本书,一个观点,往往都是有单向偏颇性的,也就说是点不是面,是单纯阐述,不是批判性论证。
真正的读书,得是个细活儿、慢活儿。
比如说,研究性学,弗洛伊德和金赛两种学说,两种研究方法,甚至许多观点相悖,那谁更胜一筹?当然都不。二者都是历史留名的心理学大师、性学大师,他们的观点都有对有错,需要历史和世人的试验性验证,而不是谁是绝对的理论主导者。
往往顿悟者只会二者选其一,并自信地认为这就是性学和心理学的全部,这不是可悲这是什么?
2.顿悟的阶段划分关于顿悟,我认为,二十岁之前没怎么读过书的人,在二十岁之后开始读书,70%的人要经历“频繁顿悟”阶段,因为他们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而这些阅历在之前的人生中并未得到合理的解释,因此当他们看到一些书上写的,会觉得,哦,原来是这样。(其实我个人就是这样,只不过现在开始慢慢步入了追求批判性的阶段,写这篇文章很想也给之前自己一个定义,给之后的自己一个警示)
而这70%的人至少有一半会永远停留在“频繁顿悟”的阶段,也就是说,他们其实在一直都在一知半解,却以为自己明白了这个世界,用几本书就将自己的曾经做好了归因。
而剩下的一半初期顿悟者,会读更多的书,不满于之前的观点或想了解更多,通过更多辩证的书中获取更多的复杂多变的观点,从而和之前使其顿悟的观点形成对冲,进而不断完善个人的归因机制,更系统,更批判,也更精准。
这才是读书的正确食用方法。
3.什么样的人更容易顿悟浮躁和焦虑的人。这些人读书是为了寻找答案的,而且往往为了寻找一个确定的、唯一的答案。他们不需要论证,只需要一个观点,只需要一个理论,你们需要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
之前读书少的人。这一点我在上面已经论证过了,不做过多解释。
喜欢喝心灵鸡汤的人。我认为,心灵鸡汤是这个社会上最广泛的顿悟来源。一个人不可能靠心灵鸡汤成长到最后的,绝大多数心灵鸡汤没有理论支撑,凭空想象出来的软文罢了。而奇怪的是,很多心灵鸡汤甚至被视为圭臬,知乎的心灵鸡汤收藏、点赞很多很多很多。我有时候在想,是不是心灵鸡汤把我们搞浮躁的?
4.为什么希望寻求顿悟感觉因为懒,懒得动脑子去想,大道至简,什么样的问题最简单?当然是有唯一固定答案的,背过就能考高分。
我们为什么懒,我们本质就是懒的吗?虽然我承认懒惰是人的本性,但是我还是愿意把本质归因给已经被批判无数遍的学校教育。我认为中国的教育最大的缺失在于,对于一道题目,唯一的、固定的答案太多了。
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这道题应该这样做,实在不明白背过就行了。所以,在我们思维中,认为所有题目都有答案,而有固定答案的是最简单的。所以上了大学,老师们还是很迎合学生们的需求,给大家划重点备考。所以,直到大学毕业,我们都活在唯一答案的世界,似乎所有都可以归因到唯一的正确答案或原因上面。(如果有机会,建议体验一下国外的教育模式,不一样的模式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因此,搭建批判性思维模式,是现在教育的当务之急,但不得不说现在中国的家长都被“高考决定一生”的思维判断过分影响了。
这也可以反映出来,家长们不去论证给孩子报补习班的优缺点,因为他们也懒,跟别人一样是他们所追求的唯一固定的答案。
别以为拼命挣钱给孩子报补习班就是正确的,真正令人信服的做法是仔细论证补习班的优缺点,从而做出个性化决断才是对孩子、对家庭最好的选择。
所以,国家叫停教育培训是绝对正确的壮举,无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