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收藏 >> 收藏资源 >> 正文 >> 正文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10分钟读

来源:收藏 时间:2022/8/16

很多人都有一个作家梦,对那些依靠写作走上人生巅峰的人羡慕不已,比如网络小说的大神、比如自媒体的头部账号——这些人依靠写作获得成功,名利双收,成为人生的赢家。

我也是这样的一个人,非常羡慕那些写网络小说年入十万、百万、千万乃至亿万的人,终于有一天,决定“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决定尝试着学习写作。

参加了不少培训,比如自媒体写作、网络小说写作、读书变现、写作训练营……等等,也购买了各种专家、前辈推荐提升写作水平的书籍,比如鲁迅全集、古文观止、蔡东潘历史演义、黎东方细说历朝历代、资政通鉴……

培训课学了什么东西,大部分都忘记了;大部头的书籍比如蔡东潘系列、黎东方系列也没看多少,倒是一本基础写作书籍,感觉受益匪浅——那就是夏丐尊、叶圣陶先生编写的《72堂写作课》。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

《72堂写作课》是一本民国教材,书中文章均选自夏丐尊、叶圣陶先生合编的《国文百八课》。本书本应课,但当时对日本的全面抗战爆发,没能出版完整,只留下了72课。

全书一共72讲,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章及文学体裁,记叙、说明、议论、应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每一类别都有十分精到又浅显易懂的见解与指导,是人们学习写作、提高写作技能的不可不读的好书。

下面我给大家大概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讲:文章面面观

文章是记载世间事物、事理和抒述作者意思、情感的东西。

文章包括内容和形式的两方面:

内容:文章中的事理是否正确,情感是否真挚?这些事理和生活有什么关系,对于人们有什么帮助?

形式:包括文章叙述方式、遣词造句、标题、段落、乃至标点符号……

叶圣陶先生认为:中学里面语文课的目的,就是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习。

第讲:文言体和语体

文言体就是文言文,语体就是白话文;

所谓文言,就是古代的语言。古人依照当时的语言写成文章,后人不管语言是否变迁,也模仿古人的语言写文章,导致文章和口语的区别,形成了所谓的文言文。

文言体和白话文的区别:

1、由简单而繁复。

文言文简单,白话文复杂,文言文只需要一单字。白话文相对复杂有些。比如:

文言文的“衣”字,在白话文里面,就要具体分为:衣服、衣着、衣裳、衣物、穿衣……

文言文的“道”字,如果用白话文来表达,就需要具体讲清楚,比如道德、道路、道理……

2、从繁复到简单。

文言文的代词非常繁复,但白话文却很简单。比如在文言文中的汝、尔、子、若……等等,在白话文中就是一个字“你”。白话文中的“我”字也同样对应着好几个古文。

3、从古语到今语。一些文言文的字在白话文中不会再用了,有了新的代替。

“曰”——“说”;

“矣”——“了”;

“牛犊”——“小牛”

……

第04讲:作者意见的有无。

文章当然是作者写的,但却不一定都有作者的意见。

比如:

在文章写“昨天下了一夜雨”,这就是描述了客观事实,没有作者的意见在里面,无论谁来描写都脱离不了这个事实。

在文章写“昨天下了一夜雨,长江水位接近警戒线,请有关部门一定注意防汛工作”,这就有作者的意见在里面了——敦促有关部门注意防汛。

再比如:

在文章写“我家收藏了两幅画,一幅是中国泼墨山水画,一幅是西方油画”。这就是客观叙述了,没有作者的意见在里面、

在文章写“我家收藏了两幅画,一幅是中国泼墨山水画,一幅是西方油画。我其实比较喜欢中国画,中国画充满了诗趣,这是西方油画所没有的”,这就有作者的主观意见在里面了——中国画充满了诗趣!

第05讲:文章的分类。

基本分类:作者自己不说话的文章,叫记叙文;作者自己说话的文章,叫论说文。

记叙文的目的就是把事物的形状、事情变化的过程描述清楚给大家看,让大家看了文章,就好像亲身经历了一样。作者不需要表达意见,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把事情说清楚就好了。

论说文是作者对事件的评论或阐述某个道理,目的是让大家信服、理解,作者是要表达自己的意见的。

如果再具体一点,文章可以分为四类:

一、记叙文:记录或描写事物的形状、光景

二、叙述文:叙述事物的变化经过

三、说明文:说明事物和道理

四、议论文:评论事物、发表主张

一篇普通的文章一般包括上述两种以上的性质。要么在记叙之外兼有叙述、说明的分子,要么在叙述之外兼有议论的分子。

全篇单纯一种性质的文章不能说没有,但比较少见。

第06讲:应用文。

文章如果换个维度来分类,可以分为:普通文和应用文。应用文写作是为了公务和个人事务而写的,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常见的应用文包括:书信、合同、借据、收据、状子(起诉状)、工作计划、工作总结……

一般来说,应用文都有特定的格式,面对的也是特定的读者(对象)。普通文没有格式限制,可以很自由发挥,应用文不能不遵守格式。

第07讲:书信的体式。

书信包括三个部分:

前文:第一部分叫做“前文”,内容主要是打招呼和寒暄;

事务:第二部分是事务,这是书信的最主要的部分,也是你写信的目的。

后文:第三部分仍然是寒暄,叫做“后文”。

比如我要写一封信问你借块钱,在前文部分寒暄回顾我们的友谊,事务部分写我最近手头紧,想找你借块周转一下,后文部分再感谢一下你!

大学生给父母写信要生活费,一般来说,前文部分都会关心一下父母的身体,中间写要钱干什么,后文部分还是请父母保重身体!但不需要千恩万谢!

前文和后文的繁简程度,因对象的亲疏而不同。

第08讲:书信与礼仪

现在我们都不怎么写信了。但在互联网兴起之前的上千年,书信都是人们最主要的联系方式。

凡是文章,都是由自己假想的读者(粉丝群)的,写作的态度和方法因读者的不同而变换,说话也是这样,同是一场演说,对学生讲和对社会大众讲,措辞、口吻、神情都是不同的。

书信的读者是特定的个人。书信是非常注重礼仪的,历来书信多用敬语,比如尊敬的领导、敬爱的老师、敬爱的先生……

称呼同辈及以上用“您”,称呼晚辈不妨用“你”。

书信通常用请安问好做结,署名下面常用“顿首”、“敬启”、“敬上”、“拜启”等字样。

第09讲:书信与诸文体

普通文章的种类有记叙、叙述、说明、议论四种,书信中各种都有。书信可以是记叙文或叙述文、也可以是说明文或议论文。

书信和普通文章的区别,只在格式上,不在内容上。有些书信只要把头尾去掉,就可以是普通文章,或是游记,或是关于人生或社会事务的议论。

第10讲:记述和叙述

作者不表示自己意见的文章叫做记叙文,记叙文可以分为记述文和叙述文两种。我们观察事物,一是从光景着眼,一是从它的变化着眼。

描写事物的形状、光景是记述,描写事情的经过,事物的变迁是叙述。

记述是空间的,静止的,好像相机拍照片;叙述是动态的、时间的,就好像视频和电影。

我们描写一个人,他外貌如何,穿衣打扮如何,正在做什么事,周围有什么东西等等都是记述。

如果写他幼年如何,求学时代怎样,毕业后先从事什么工作,后来又获得了怎样的发展,这就是叙述了。

我们写一个名胜古迹,描写可以看到的风景,是记述。如果回顾这个名胜古迹的来历,后来经过什么样的破坏,又经历了怎样的修复,这就是叙述了。

记述是照片、叙述是视频,那么叙述其实就是许多记述的连续!

现实中的文章,很少有单纯的记述或叙述,一般都是二者俱全,我们就概括的叫做记叙文。

第11讲:记述的顺序

描写一项事物,需要注意观察,记述的顺序就是观察的顺序。

事物在空间,互相没有统属关系,理论上随便从哪里开始都是可以的。但也有许多事物是有统属的,比如描写一间房子,你要先写房子的名称、方位、形状等,然后顺次写会客厅的陈设、卧室的布置、厨房、洗手间……

记述文描写事物的光景,要想把事物的光景说明白,有两个最重要的条件。

一个是着眼于位次,把事物所包含的千头万绪的事项,依照自然顺序,分别描写。比如前面提到的描写房子,从客厅、卧室、厨房、洗手间依次描写。

一个是着眼在特点,把事物的重要的某部分详细述说,没有什么特点的简略带过。写房子的时候,如果是学者的住宅,就应该着重书斋的描写,其余厨房什么的不妨从略。

顺序不乱,特色明显的,才是好的记述文。

第12讲:叙述的顺序

叙述文所写的是事物的变化,变化、变迁、经过等都属于时间维度。时间的顺序,可以说就是叙述的顺序。

写旅行的情形,必得从起程开始写,什么时候启程,先到什么地方,见到什么,次到什么地方,遇到什么事情,最后从什么地方回来。

如果不按照时间的顺序,颠颠倒倒地来写,就会很不自然了。

当然,我们叙述事物变化的过程,目的是把特点表达出来,不是要记流水账。

写今天的日记,不必刻板地从早上刷牙,一直写到睡前冲凉,只要把今天重要的事情写清楚就好了。

写一个人的一生,只要把他一生中最有特色的几点叙述明白就足够了。比如:

《水浒传》里面的武松,就从武松在柴进庄子上避难开始,写了景阳冈武松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其他不重要的事情都略过了。

第13讲:记叙的题材

记叙和叙述都是以事物为题材的。平凡的人人皆知的事物,不能作为记叙的题材。作者写某种事物,必然是那事物有值得写给大家看的地方,能使读者感到新奇的缘故。

事物的新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事物本身不平凡,比如国家大事、名人的事迹……。二是事物本身是平凡的,但是作者在这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了新的意味,或者说感悟。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本身不平凡的事物,实际上并不常有,就算是有,普通人一般也碰不到。

所以,从来会写文章的人,都是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新的意味的人。

新的意味是记叙文的生命,要多观察,多体会才能发现事物包含的新的意味。

比如我们年少的时候读童话故事《丑小鸭》,意识到只要有理想,有追求,并为这目标而努力奋斗,终究一天那被人排斥的丑小鸭,也可以变成美丽的白天鹅。

然后,等我们长大之后重读童话故事《丑小鸭》,就有了一些新的感悟(新的意味):

真正的丑小鸭是不会变成白天鹅的,丑小鸭永远都是丑小鸭!

童话故事里面那只所谓的“丑小鸭”最后能够变成美丽的白天鹅,不是因为他多么的努力,而是因为他本来就是天鹅!

第14讲:材料的判别和取舍

作者发现了事物新的意味,想要写成文章发表,那么关于那个事物的所有事项都是原材料。但只有和“新的意味”相关的材料才是重点。

所谓新的意味,可以归纳为三种性质:

1、某种新的知识

2、某种新的情感

3、某种新的经验教训

材料的判别和取舍,完全要看文章本身的意味如何。文章本身的意味就是决定材料取舍的标准。

比如同样是写岳飞,《宋史》里面写岳飞以历史的知识为主;《精忠传》写岳飞以情感为主;《少年丛书》里面写岳飞,以爱国教育为主!所以在材料取舍方面都各有侧重!

第15讲:叙述的快慢

叙述文所写的是事物的变化、经过。文章里面叙述一件事情,把力量用在最重要的一段叙述上,其他的可以一笔带过。对于重要的地方应该不惜篇幅,详细叙述,不重要的地方,竭力减省字数。

快的叙述,便于报告事件的梗概,如“某人因劳累过度,抢救无效,于x日凌晨死于XX医院”。

如果把他临死的那一段来详细描写,描写病人苦痛的情形、家属绝望的神情,医生和护士忙碌的身影……就是慢的叙述。

快的叙述和慢的叙述各有用处,一篇文章里头,什么地方该快,什么地方该慢,这是作者要把握的。快慢就是详略,重要的地方详写,不重要的地方略写,都是为了突出重点。

第16讲:叙述的倒错

叙述文所写的是事情在某一段时间内的经过、变化。时间有自然的先后顺序。可我们在叙述一件事情的时候,未必会严格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来,时间倒错也是常有的。例如:

XX君死了,医院探望过他,当时他还能在病床上看书呢。他从小身体就不太好,从去年冬天开始他就感冒咳嗽,到今年春天就开始吐起血来。据说他12岁那年就吐过血,这次是复发。

这一段叙述里面,就有好几处先后倒错的地方。

为了突出重点,我们写文章的时候,有的时候也会采用倒叙的方式(回忆)。比如:

《百年孤独》开头第一句话是:“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第17讲:过去的现在化

所谓过去的现代化,就是用现在的口气叙述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

把过去现在化,可以让读者忘记所叙述的事情是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前发生的,而当做现在的事件来追求他的结果。

小说也好,史传也好,写作手法基本都是过去的现在化。

比如《水浒传》里面叙述武松打虎说:“武松走了一程,酒方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林……”

作者施耐庵叙述武松的行动,就好像在现场直播一样,实际上武松打虎的故事发生在百多年前,这就是过去的现在化。

如果正常叙述武松打虎的故事,应该是这样:北宋政和5年(年),武松从沧州返回清河县,半路上经过景阳冈,曾经打死一头吊青白额老虎……

第18讲:观点的一致与移动

作者的观察点,应该尽量保持一致,如果移动的太厉害,在复杂的叙述里面,就会头绪纷乱,说不清楚。

我们描写风景,如果一句说山,一句说水,下一句又说山,再下一句又说水,结果山、水弄混了,都说不清楚了。

这就类似我们拿手机拍摄视频,镜头移动保持一定的顺序,不能乱晃!乱晃的话,就不是一个正常视频作品了。

第19讲:日记

写日记的目的有两种:

第一是备查验,有一些事情怕忘记了,以后可以查询。

第二就是助休养,古人说“每日三省吾身”,在日记叙述自己一天工作和学习的心得,体会、工作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工作和思想水平。

日记的材料是个人每天的见闻、行事和感想。写日记不是事无巨细地说流水账,而是把有意义的事情记载下来。

一般来说,日记的读者只有自己,所以写作非常自由,长短随意,格式随意……

附录:雷锋日记节选:

  一九六二年八月十日

  今天,我认真学习了一段毛主席著作,其中有两句话对我教育最深。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过去,我在一切言论或行动中,按主席的教导做了,因此我进步了很多;现在,我仍要牢记主席的这一教导,坚决努力,要求自己更好地做到这一点。

  今后,我要更加热爱人民和尊敬人民,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做人民的勤务员。

第20讲:游记

游记和日记不同,游记是预想有读者的文章。读者看游记是知道你说旅游景点的风景,不是作者自己的行动。

所以诸如“星期天没有事就出门去转转”,“路上碰到某某,并邀请他同去”之类的话,基本和正文的风景没什么关系,最好是删掉。

游记中描述的风景都是从作者的眼中看到的,或者心中感受到的,把作者的行动和景点的风景结合到了一处。

游记是记述和叙述两种成分糅合的文章,每一处的风景是静止的,但随着作者的行动,风景在不断变换,或者说移步换景。

旅行攻略不同于游记。攻略重点讲旅行的方法,包括行程安排、签证取得、物品准备、货币兑换、通讯方式、交通组织、酒店预订、景点游玩线路、餐饮娱乐、特色购物等方面内容。

第21讲:随笔

文章中还有写述随时随地的片段生活的,叫做随笔。读书的心得、新奇的见闻、对于生活的感想或意见都是随笔的题材。

随笔可以叙述、可以描写、可以抒情、可以议论。体式不拘一格,长短随意,是一种极其便利自由的文章。

随笔的特点:

1、形势上不必拘泥于全篇的结构。比如说游记需要将一个景点尽量描写完整,而随笔却可以只写一个小小的片段,不一定要涉及整体。

2、题材上发端于实际生活。随笔中涉及的往往是一些即时发生的事件和看到事件当时产生的想法或者灵感,那种想法如同灵光乍现,过一会没准就忘了,所以需要及时捕捉,记录下来。

随笔是从日常生活中出发的东西,只要能在生活中留心去观察、体会,就不缺随笔素材。好的随笔所着眼的是被一般人所忽略的方面。

随笔是积累写作素材的好途径,也是练习写作的好方法。

随笔古已有之,比如《菜根谭》、《小窗幽记》、《围炉夜话》、《容斋随笔》、《世说新语》等等都是随笔。

第22讲: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我们记述一件东西或叙述一件事情,凭借的是我们的经验。

我们的经验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身经历得来的,叫做直接经验。另一种是从书本上、资料上或旁人口中得来的,叫做间接经验。

个人亲身经历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大部分的文章,写的全部都是间接经验。

一篇文章中,作者往往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混合了写,或者把间接经验当成直接经验来写,小说就不必说了,传记也是如此。

比如网上有一个人就叙述了自己朋友醉驾,被拘留10天,在拘留所渡过的全部过程,就是间接经验。

入狱后要上交手机,每顿饭包含两个馒头和一些咸菜、每天唯一的娱乐就是看电视、晚上9:30就必须熄灯睡觉……总之,日子十分的空虚无聊!

第23讲:间接经验的证明

间接经验可以写到文章里面去,但有时候为了增加可信性,有的作者也会说明来历,证明自己说的是真实的。

比如,在文章中申明信息来源于:

间接经验有时候无法了解事情的细节,有的作者是通过想象来描写细节部分,把间接建言当初直接经验来写。也有点作者回申明下信息来源,比如据说、云云等等。

最普遍的是申明信息来源于:根据邻居的外甥的朋友的三舅姥爷所说……

一般来说,趣味性的文章如小说,就是把间接经验当直接经验来写,没人在于故事的出处或真实性。

但严肃的历史方面的文章,一般要说明参考史料,证明可信性。

第24讲:第一人称的立脚点

作者写文章可以有三种立脚点:第一人称立脚点、第二人称立脚点、第三人称立脚点。

第一人称立脚点的文章,作者是从“我”出发的,日记和自传固然是从第一人称立脚点写作的,其他体裁的文章也可以有第一人称的写法。

第一人称的立脚点写文章,最适合的不消说是自己亲自经历的事情。别人的情形,有许多方面——如心理方面——用第一人称去写,是很难表达的。

一般来说,第一人称的文章,给人比较可信的感觉,所以有的小说作者故意代替了主人公,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

从第一人称的立脚点写文章,全体都必须一致,不可把立脚点变动。最该注意的是人和地方的称呼,都要和作者的地位一致到底,不得有一点混乱。

比较著名的第一人称小说有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高尔基的《童年》;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等。

第25讲:第二人称的立脚点

第一人称的文章好比独白,第二人称的文章好比对话。

第二人称的文章最常见的是书信,其他为特定对象写的祭文、训词、祝辞、广告词也属于这一类。

第一人称的文章,无论写多长,从头到尾都可以从“我”出发,不需要变动。但第二人称是对话式的,不可能一个人说个没完,有时候需要更换立脚点。

文章原本就是以读者为对象的,不拘任何人,当他和文章接触的时候,就是作者的对象了。因此,作者对读者不妨称“你”,显得比较亲切,用在广告文案、说明书中很适当。

李白《将进酒》开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就是第二人称。冰心先生的《再寄小读者》也是第二人称写的文章。

现代社会的广告文案,很多都是第二人称的,直接面对自己的消费者。

第26讲:第三人称的立脚点

第一人称的立脚点便于写自己,第二人称的立脚点便于写客户、消费者等特定的对象,都有一定的限制。

第三人称的立脚点最为自由,一般从“他”或真实姓名来写的,比如:“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这一日来到阳谷县地面。……”

用第三人称的立脚点写文章,作者可取的有两种态度:一是客观的态度,二是全知的态度(上帝视角)。

客观的态度就是知道什么就写什么,我们平时的记叙文都属于这一类。全知的态度写作,常见于小说、历史、传记之中。

以小说为例,作者一方面写男主人公在干什么、想什么?接着又写女主角在家里干什么、想什么?敌人正在设计什么阴谋诡计……作者站在上帝的视角,无所不知!

第27讲:叙述的场面

在叙述文中,以一段连续的时间和一个特定空间为一个场面。这个场面就如同戏剧里面的一幕。

时间和空间变了就要另换场面。

选择场面的标准有两个:第一是看整个事件的全过程中,那些是主要部分;第二是有关系的人物中,那几个是主要的人物。把场面配在事件的主要部分和主要人物上,就大致不错了。

文章中遇到切换场面的时候,必须交代清楚,否则就让读者摸不清头脑。戏剧中切换场面比较简单,一般是用闭幕的方式来实现。

文章中切换场面有两种:一是分段另写,而是用一句话来点明,如“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县地面”,一句话把场面切换到阳谷县,主人公是武松。

古代小说中,还经常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话说……”、“且说……”等惯用词语来切换场面。

情景剧经常一集就是一个场面,如《编剧部的故事》、《我爱我家》、《武林外传》、《老友记》、《生活大爆炸》、《摩登家庭》等

第28讲:事物与心情

两个作者记叙同一的题材,写出来的文章总是彼此不同的。全班同学写同样题目的记叙文,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各不相同。

这当然有材料取舍、记叙顺序等不同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家的主观意见不同。

大家都拿上相机去给车模拍照,同样的一个美女:有人爱拍脸蛋特写,有人爱拍美腿特写,胆子大的还会上前搭讪请求拍个合影……

客观的事物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大家把自己主观的心情投射上去,然后写述出来。因为大家主观心情不一样,文章自然也就不同了。

性格缜密的人喜欢写事物优美的部分;性格阔大的人喜欢写事物壮丽的部分;一个忧愁的人看了娇艳的春花也会感到凄凉(伤春悲秋)。

事物还是客观的事物,主观的心情投射上去,所表现出来的结果就花样繁多了。

张爱玲说:同样半杯水,悲观者称半杯水为半空,乐观者称半杯水为半满。

心情影响对事物的描述,事物的变化也影响着作者的心情。

同样是范仲淹,同样是岳阳楼,因为天气不同,登楼的感受就截然不同。

天气好的时候: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天气坏的时候: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第29讲:情感的流露

有一种记叙文,作者写作的缘由并不在于记叙他所写的事物,却在抒发他胸中的一段感情,这个类型的文章叫做抒情文。

抒情文以感情为中心,一切的记叙都和感情这个中心相呼应。

所谓感情,无非喜怒哀乐等等,当我们遇到了可悲或可喜的事物,喜或悲的情感被勾起。

如果你想引起读者的共鸣,你得把引起你感情的事物记叙明白,才能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理解你的情感。

抒情文的材料取舍,以能否抒发感情为标准,能够让作者自己深深感动的事物都是合适的材料。

朱自清先生写的《荷塘夜色》,就是一篇比较经典的抒情文。苏东坡写的《江城子》也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悼念亡妻抒情文。

第30讲:抒情的方式。

抒情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明显的;另一种是含蓄的。作者在记叙事物之后,情不自禁,附带一些诸如“快活极了”、“太郁闷了”之类的话,让人一看就明白作者在哪里抒发情感。

革命先驱谭词同在《狱中题壁》里面写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直抒胸臆,这是比较明显的抒情方式。

苏东坡大师在《江城子》里面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魂,无处话凄……料得念念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也是明显的抒情方式。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里面叙述了他亡妻和项脊轩的关系,末了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庭庭如盖矣!”所谓“木有如此,人何以堪!”,这就是相对含蓄的抒情方式了!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也是比较含蓄的抒情方式。

第31讲:情绪与情操

抒情文章,抒发的是“喜、怒、哀、乐、惧、恶”等各种情感。

无论是明显的抒情方式还是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感有强弱的差别,喜有狂喜和轻喜,怒有暴怒和微怒,但总是可以辨识的。

通常我们把这种可以明显辨识的感情叫做情绪。

情操则是以某一或某类事物为中心的一种复杂的、有组织的情感倾向,如热爱祖国等。我们常常说爱国情操、高尚情操。

抒发情绪的文章,无论是明显还是含蓄,文章中总归相关的言语表现出这一点。读者一眼就可以看出,比如归有光《项脊轩志》里面的那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至于情操,是不自觉的,在文章里面无意中流露出来的,要确定作者用哪句话或那几个词语表现情操,一般是找不出来的,我们只能说某篇文章表现了哪种情操。

比如沈复的《闲情记趣》里面,讲到了观玩小动物、花卉的栽培和插供、布置居室、随时的游乐……整个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透出一种闲适的情操。

第32讲:记叙与描写

描写这个词语来源于绘画,写作的人把文字作为彩色,使用这绘画的手法,记叙他所选定的事物,使他逼真,使他传神,这就是写作上的描写。

描写是记叙的精深一步的功夫,描写的对象也是事物。

描写最粗浅的方式是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比如“弯弯的月亮”、“赤裸的胳膊软软地向下垂着”。

鲁迅先生《藤野先生》里面写的“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就是很经典的描写,而且是白描,十分传神。

王维的《使至塞上》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山居秋暝》里面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都是传颂千古的经典,描写十分传神,宛如亲见。所以大家都说王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第33讲:印象

描写事物,目的在于逼真和传神,所以最要紧的是捉住印象。

印象本来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就是从外界事物所受到的感觉形象,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比如说你今天去相亲,回家后,你的父母或阿姨问你对那姑娘印象怎么样。

你或者回答父母说印象挺好的,好在哪里呢——你就要把你的印象描绘出来:

那女孩个子高挑,皮肤白净,脸上还有一对小酒窝,笑起来很好看;吃饭的时候,细嚼慢咽,人很安静,话不多,声音软糯,说话细声细语,感觉挺温柔的……

描写的关键就在于捉住印象,把你的印象用文字传达出来,让读者也得到同样的印象,比如王摩诘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们一看就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34讲:景物描写

描写景物,第一要选定自己的视角,第二要捉住自己的印象。

选定自己的视角:始终固定或逐渐移动

或者是始终固定的,就好像一个摄影师选好一个位置,在那里向四周的景物拍摄许多照片;或者是逐渐移动的,就好像摄影师步步前进,随时向周围拍摄照片。

捉住自己的印象:写出自己的感受,视觉、听觉

眼睛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捉住视觉印象:月光如流水一样,静静地泄在一片叶子和花上。

耳朵听到什么,就写什么——捉住听觉印象:轻松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

心里感觉到什么,就写什么——捉住意识的印象: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

还有需要注意的是,描写虽然可以用形容词和副词,但不能专靠着形容词和副词。诸如“美丽”、“高大”等形容词,“非常”,“异样”等副词,效果其实还是有限的。

比如“梧桐山非常高大”,读者看了就没有多大的感觉,山到底有多高,直接写海拔数据就好了。

第35讲: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可以分为外面和内面两部分来说,外面指呈现在外面的一切,内面指不可见的心理状态而言。

1、外面描写

外面描写包含着状貌、服装、表情、动作、语言、行为、事业等等的描写。我们写一篇描写人物的文章的时候,不能把所有见到的东西都写进去,而是挑印象最深的来写。

A、状貌:某几点是其人的特点。

比如青面兽杨志“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腮边微露些少赤须”。再看看《水浒传》中描写歌姬:冰肌玉骨,粉面酥胸,杏脸桃腮,酝酿出十分春色!柳眉星眼,花月仪容,身材儿不短不长。

B、服装:某几点足以表现其人的风度或气质,

比如《水浒传》里面林冲出场的时候: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拿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一下就把林冲的身份、地位、气质都展现出来了。

C、在某一种情境中,哪一些表情和动作、哪句言语正是显出其人的品格;

如《水浒传》中,打虎将李忠正在卖艺,鲁达和史进来喊他一起去喝酒。李忠还没向看客收钱,想等会儿再过去。鲁达不耐烦,把看客都赶走了。

李忠是什么反应呢?

李忠见鲁达凶猛,敢怒而不敢言,只得陪笑道:“好急性的人。”

外面描写,不一定要把状貌、服装、言语、表情、动作都写全,或者把关键的言语记下,或者把表情和动作抓住就可以描写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

外面描写最好是综合起来写,自然而然让读者感觉自己正在和文中的人物面对面,置身于其中,忘记了是作者在描写一个人物。

2、内面描写

内面描写就是所谓的心理描写。心理和表现于外面的一切实际是分不开的。表现于外的一切多源于内面的心理。

心理描写有时候就借用外面描写;换一句话说,但从文字看,固然是外面描写,但仔细一看,那些外面描写即描写其人的心理。

比如你心里紧张,表现在外面就可能很拘束、面部僵硬、说话结巴或声音发颤;比如你很害怕,外在表现可能是吓得尿湿了裤子、浑身发抖、脸色苍白……

要做好心理描写,还是要多多观察,观察功夫不足的人,很难写出好的心理描写。

前面说过,小说中有上帝视角,意思就是你可以直接描写主人公的心里正在想什么。

比如《水浒传》中,鲁智深三拳打死了郑屠。鲁智深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

第36讲:背景

背景这个词也是从戏剧方面来的。舞台的后方张着画幅,或是山水,或是门窗,总之和剧情相称。文章里描写周围的环境,犹如舞台上布置一幅相称的背景。

舞台上不能用和剧情不相称的背景画,文章里面不需要和主人公无关的环境描写。

怎么样才算相称,才算有关呢?

凡事具有衬托作用的就相称就相关,否则就不相称不相关。

马致远的《天净沙》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前面四句都是背景描写,只有最后一句才说道主人公“断肠人”在天涯!前四句都是为了烘托主人公的心情到了一个令人断肠的程度!

除了这种背景和被衬托的事物一致的情况,还有背景和被衬托正好相反的,如饥寒交迫的人倒卧在高楼大厦旁边;这叫做反衬,反衬用得好,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第37讲:记叙文和小说

小说就是记叙文。长篇小说往往叙述到许多件事情,这许多件事情好像经和纬,交织起来,形成一匹花纹匀美的织物。

但小说有独特的地方——小说不是记叙已经发生的事物,而是作者从许多事物中看出来的,和一般人生有重大关系的一点意义,他不愿意把这点意义写成一篇论文,而是把它含蓄在记叙文的故事里面,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比如鲁迅先生发现了封建礼教对中国妇女的摧残,就写下了小说《祝福》,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来控诉封建礼教!

比如莫泊桑先生发现爱慕虚荣的危害,就写下了小说《项链》:

马蒂尔德爱慕虚荣,借了朋友的钻石项链(假钻石)去参加晚会,结果不小心弄丢了那串项链,不得已,只好借款买了一串真的钻石项链赔偿给朋友。

之后10年,马蒂尔德和丈夫辛苦工作、省吃俭用来偿还债务。最后才得知,当初借的那串项链是假的……这是何等的讽刺!

第38讲:小说的真实性

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都是作者创造出来的,当然不一定实有其事,实有其人。但小说自有其真实性。

比如画家画了一幅《母与子》,画中的妇人不见得就是现实中张氏或李氏,孩子也未必就是谁家的阿大或阿二,但画中母亲爱抚孩子的神情,孩子对母亲的依恋确实真实的情感,在人世间普遍存在,这又是一种真实。

比如鲁迅小说《祝福》里面的主人公是祥林嫂。世界上未必真有这么一个叫做祥林嫂的女人,但被封建礼教摧残的农村妇女,却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存在着成千上万个这样的女人,这些女人就是故事主人公原型!这也是一种真实。

用历史人物作为主人公或者用历史的故事作为素材,也就是历史小说,也是比较常见的。但历史小说里面的主人公却不完全等于历史人物,小说也不是照抄历史。

总之,小说是作者创造出来的,绝非依据事实写的记叙文。可是小说也是真实的,这真实是指对于人生和社会的表现和刻画而言。

第39讲:韵文和散文

凡事韵母相同的字都叫做同韵字,把同韵字作句子结尾,叫做叶韵。韵文要求每句句末叶韵或间句叶韵。

韵文是讲究格律的,甚至大多数要使用同韵母的字作句子结尾,以求押韵的文体或文章。韵文包括:赋、诗歌、词、曲等。

例如楼(lou)、休(xiu)、州(zhou)等就是同韵字。把这几个同韵字放倒末尾,就是韵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韵文的格律,如五律:

第40讲:诗的本质

我们传统的古体诗或者说唐诗(七律、七绝、五律、五绝)都是韵文,宋词和元曲也是韵文,除叶韵之外,对字数、平仄都有要求。

但诗的本质不在于叶韵、字数和平仄,而在于有没有诗意、诗趣和意境,诗意、诗趣和意境才是诗歌的本质。

散文没有格律的要求,也不符合叶韵的要求,但对于含有诗意的散文,我们常常称之为散文诗。可见,诗的本质不是格律形式,不是叶韵,而在于意境。

现代诗也不拘泥格律和押韵,比如戴望舒的《雨巷》写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虽然不押韵,但文中却充满了诗意。

第41讲:暗示

我们说话、作文,常常有不把意思说尽,不把意思完全说明白的情形,留给读者去思考、去体会。

在生活中采用暗示的方法,或者是某些场合不方便说,或者是有些事情不好宣之于口,或者是不想伤害对方的自尊心等等,暗示作用是很大的。

比如老公想向老婆求欢,总不能直接说:老婆,让我们敦伦吧!

中国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暗示语,只有三个字:“你懂的”。

看到这三个字,懂得人自然就懂了,大家都心照不宣。“你懂的”,已经成为无法言说或不方便公开表达的言行的替代语言,

比如某些小说作者经常用的“此处省略0字”,老读者一看就明白作者在暗示什么!

文章中的暗示,以能让读者体会出来为前提条件,如果读者怎么也体会不出来,那就不是暗示,而是晦涩难懂了。

第42讲:报告书

报告书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其作用是把某一种事物的一切报告给人家。报告书是由于实际的需要,特地去观察或调查了某事物而后写作的,常见的报告书如市场调查报告。

报告书写得好不好,关键在于观察是否深刻,调研是否充分,以及作者自己的专业水平是否足够,不仅仅是写作方面的事情了。

报告书里头也可以加入作者的意见。

实际上,一份好的市场调研报告,作者必须根据调研的信息和数据,对市场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给出判断,为公司市场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第43讲:说明书

说明书的目的是把某一种事物的方法、原理告诉给人家。最常见的是产品使用说明书。

凡是必须让消费者知道的,说明书中绝不能有所遗漏。不然的话,会引起误会,甚至招来法律纠纷,就达不到写作说明书的目的。

说明书的素材不用向外界去寻求,写说明书的人,必定是对这个产品及其了解的人,他只需要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就好了。

写作说明书,以分列项目,逐项说明为正轨。项目明白地列着,读者一看就明白了。

比如买了一部新电脑,消费者开箱看到了电脑显示屏、主机、耳机、鼠标、充电器、数据线。说明书就要先分别说明这些配件用途,以及如何连接充电器,如何安装系统等等……

第44、45、46讲:说明、记述、叙述、议论

说明记述:记述文可以没有自己的意见,客观描述事物就好了。说明文,就是作者把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写下来,让读者也能够理解该事物,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的意见;

说明叙述:叙述文是讲的事物的变迁,事情的经过以及结果。说明文则要讲清楚事情发生的原因,以及对我方或各方带来的影响。

以滑铁卢战役为例,叙述文只要叙述战争经过、战争结果就好了。说明文则要讲清楚这场战役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对全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这一类的说明文中常常包含着叙述的成分,因为要分析滑铁卢战役,势必要叙述这场战役的一些过程。

说明议论:说明文表达作者的理解;议论文表达作者的观点或主张。议论文是从说明文发展而来的,因为你只有对事件有足够的理解,才谈得上有自己的观点或主张。

议论文要提出自己的主张,那是非要先把事情说明一遍,比如你主张反对战争:那么你先要说明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才能让人信服你的观点,并让大家和你一起反对战争。

第47讲:说明的方法

复杂的说明文,必须具备6项条件:

1、所属的种类:把说明的事物和关系较远的事物分离开来,必须说明它所属的种类。比如先说明人是动物,把人从植物和矿物中区别出来。

2、所具有的特点:把说明的事物和关系较近的事物分离出来。人是有智慧的,而且是直立行走的动物,把人从其他动物中分离出来。

3、所含的种类:让读者更容易理解,理解得更为充分,最好把事物包含的种类进行说明。比如人的种类:包含白色人种、黄色人种、棕色人种、黑色人种……

4、显著的实例:举例说明人的种类,比如姚明是黄色人种、C罗是白色人种、科比布莱恩特是黑色人种……姚明、C罗、科比就是显著的例子。

5、对称和疑似:把对称的或者疑似的事物作为参照,就更容易突出该事物。

比如相对植物而言,人类确实是动物,但人类是有智慧的,和一般的灵智未开的动物迥然不同。另外,开了灵智的动物属于妖族,一般都可以化形为人!

6、语义的限定:做说明文的时候,如果遇到了容易引起误会的词语,就得特别限定他的语义。

比如光说国家足球队,就会产生歧义——可以是男足,也可以指女足。所以我们要对语义进行限定,在前面加上定语:男足就是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女足就是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

第48讲:说明文的对象——类型的事物

说明文所说明的对象有许多种,其中一种就是类型的事物。

虽然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但对绝大多数的人来说,了解某些事物,并不需要那么详尽,只要知道它这个类型的事物特点就好了。

比如看了《西游记》之后,想了解下猴子的习性,不需要一只猴子、一只猴子去了解,只要了解猴子这个类型的动物就可以了。

写说明文的时候,只需要写一篇《猴子的习性是怎么样的?》的文章就好了,不管这只猴子,还是那只猴子,反正猴子的习性大致差不多的。

对于读者来说,了解一个类型事物的特点,也就足够了。

第49讲:说明文的对象——抽象的事理

什么是抽象的事理?

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是自然现象,而牛顿因此发现的万有引力就是抽象事理;抽象的事理不是我们能创造的,他附着于事物,等待我们去发现。

能量守恒定律、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物理定律都是抽象事理。

中国古代的学者说“格物致知”,要求学生们“今日格一物,明日再格一物”。王阳明格了一天竹子,就悟出了“阳明心学”。

当然,对于普通的作家来说,发现抽象的事理有些难度,因为这已经不是写作的事了——这方面的说明文更多的是由科学家来撰写。

第50讲:说明文的对象——事物的异同

有许多事物,粗看起来,这个和那个似乎没有什么分别;但实在是有区别的,为了避免混淆,就有必要写说明文进行澄清。

比如鲸鱼生活在水中,名字中还带着一个鱼字,大家都误以为鲸鱼也是鱼类——但实际上鲸鱼不是鱼类,鲸鱼是哺乳动物,和人类一样是胎生、用肺呼吸。鱼类是产子到水里,俗话叫做湿生。

洪荒流派小说留传着一个段子,就是三清中的原始天尊,辱骂鲲鹏“湿生卵化,披鳞戴角”之辈,不配和自己坐在一起。这个湿生主要是鱼类,卵化主要是鸟类、蛇类……

所以为了澄清鲸鱼不是鱼,就有必要写一篇说明文,比如《你知道吗?鲸鱼,其实不是鱼》!

这种说明文,就要将两者不同点详细列明,抓住那些必须要说明的项目,不能遗漏,但也不要多说一些无关的事情,只要抓住两者的不同点,进行比较说明就好了。

第51讲:说明文的对象——事物间的关系

还有许多事情,粗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但实际上两者是存在联系的。当年我们上学的时候,政治老师常说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就是这个道理了。

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聊到的一个话题:幸福和金钱的关系。

有钱的人常常感叹:虽然已经很有钱了,但并不快乐!一些有钱人还得了抑郁症。

没钱人的常常憧憬:等我有钱了,我要如何如何享受生活,比如买两碗豆浆……

这种阐述事物间关系的说明文,重点在说明两种事物的关系,而不是阐述两者本身。所有和两者之间关系无关的材料,都可以舍弃了。

第52讲:说明文的对象——事物的处理法

说明文中,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就是说明事物的处理法,比如操作流程、步骤等

前两天买了一部打印机,开箱之后,就找到了说明书:说明书中一步一步的讲解如何安装墨盒、连接电源、启动打印机、接入WIFI,连接手机和电脑……这就是事物的处理法。

想吃红烧肉了,自己不会做,拿起家里的厨房宝典,里面就有一篇文章:《手把手教你做红烧肉》,这也是说明文中的事物的处理法。

事物的处理法说明文,包括说明具体的处理法和说明抽象的处理法两种。安装打印机和做红烧肉都属于具体的处理法说明文。

抽象的处理法说明文,比如那些关于如何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之类的说明文,讲的都是理念,并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全靠读者自己领悟……

第53讲:说明文的对象——话义的诠释

话义的诠释说明文最常见的就是字典、辞典之类的书籍。比如《新华字典》、《汉语大辞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四书章句集注》等。

还有一些就是专业的术语解释,比如我们无线通信技术中的GSM、CDMA、WCDMA、LTE、LTE-Advanced……

非专业人士大概也就了解GSM和CDMA是2G时代技术、WCDMA是3G、LTE是4G技术,但具体都是什么技术,肯定是一头雾水的。如果想要了解,就需要去查看相关的术语解释。

第54讲:说明文的写作方法——独语式还是问答式?

说明文和其他文体一样,大部分都是采用独语式,作者一个人讲,把凡事读者需要知道的都讲完,然后完稿。

问答式就是在文章中设计一些问题,然后再进行解答。比如:

对于某一点,揣摩读者也许会有疑问,就提出设问,接着给出一个详细的解答。

对于某几处,揣摩读者也许会弄不清楚头绪,也来几个设问,然后再进行说明,帮读者理清楚。

问答式的好处是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提高读者阅读的效率。不好的地方是,回增加文章的篇幅。

问答式的说明文,其关键在于设问的准确性。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是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不容易理解的问题。

第55讲:知的文和情的文

传递知识的文章,叫做知的文;知的文一般不掺杂作者情感,只是对当前事物客观的剖析。

倾诉情感的文章,叫做情的文。不但要叙述故事,更重的是传递情感。

知的文:比如你发现虽然大家都在用手机,但很多人都不知道手机打通电话的原理,于是你就写一篇文章《通讯从吼开始》,详细讲解手机打通电话的全过程,这就是知的文。

情的文:歌颂祖国、赞美友谊、爱情、亲情的文章都是情的文。

知的文,最关键是你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是根本条件。如果自己都是一知半解,怎么可能把相关知识写清楚透彻?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

情的文,最关键的是真情实感,能引起读者共鸣。

第56讲:学术文

学术文就是一种纯粹的知的文章,要写学术文,作者必须对于学术有精深的造诣,这是专业素养的问题,与写作能力关系不大。

学术文需要注意三点:

第一点,凡用字眼,必按照他的原义。学术文是很严谨的,用的词语必须采用业界公认的学术术语,避免产生歧义。

第二点,凡有语句,要多所限制,使意义更加精密与正确。

第三点,修辞手法,在学术文中谨慎使用。比如“白发三千丈”这种夸张手法,就不适合在学术文中使用。学术文要一是一、二是二。

第57讲:对话

叙述文叙述事件的经过与变化,叙述人物活动的时候,不仅人物的行动需要叙述,人物当时的语言也需要叙述,这就需要插入对话。

叙述人物的语言,有两种方式:转述和记录。

转述:就是由作者告知读者他们说了什么。

记录:就是用记录的方式,把两个人的对话直接告诉读者。

案例:假如有一个人落水了,甲乙两个人正好经过,商量怎么办?

转述:甲说我们赶紧回村去找人帮忙,乙回答说来回起码要10多分钟,根本来不及

记录:

甲看着乙,然后询问道:“我们回村去找人吧,我们两个水性都不好,救人会有危险的”

乙摇了摇头,然后说道:“到村里叫人,来回起码要10分钟,等我们把人叫来,黄花菜都凉了”

转述的方法,适用于对话较少,参与人数较少、而且不太重要的角色之间言语。大段对话不适合转述,很多人参与的对话不好转述,重要角色的对话最好不要转述。

第58讲:戏剧

戏剧用对话来表达一个故事,特别是情景剧更是其中典型,如《编剧部的故事》、《武林外传》、《老友记》、《生活大爆炸》等。

剧本不同与通篇对话构成的叙述文。

剧本不是给读者看的,而是给演员看的——这些对话就是演员的台词,由演员在剧场表演出来。

写剧本还要写脚本,脚本中要把舞台布景、演员肢体动作、说话的神情,语气都交代清楚,演员才能表演出来。

有一些剧本中,会有人物独白,主人公把自己所想的心事、情绪说上一大套。独白是让观众了解情况。而现实生活中没有这样的事情,有什么事藏在心里就好,除非是神经病,否则谁也不会对着空气说自己的心事。

在歌剧中,有道白的部分,还有歌唱的部分,一般的叙述文不会有这种情况。

第59讲:文章中的会话

文章中的对话,不是所有人说了什么都要纪录下来,取舍的标准是“必要”两个字。

一般来说,小说中出现的对话比较多,小说故事都是虚构的,那么对话自然也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在写这些对话的时候,需要注意:每个人的语言要和他自己的习性、职业、受教育程度、地方色彩相符合。

一个不识字的村野匹夫,开口闭口“子曰诗云”,引经据典;或者一个北方人说着南方的方言;这都是不符合现实、不符合小说人物人设的。

比如《水浒传》中鲁智深动不动就说“洒家”,《笑傲江湖》青城派余沧海开口闭口“格老子”,都是合理的。

如果鲁智深大骂“格老子”,余沧海大骂“娘希匹”,就会让读者感觉不对劲。

第60讲:抒情诗

无论对自然景物,或是对人情世态,有动于中,发为歌咏,就是抒情诗。

抒情诗的灵魂在于情感,情感是诗的本质,对于抒情诗来说,更是如此,抒情诗就是纯粹流荡着一股情感的诗。

抒情诗纯粹流荡着一股情感,这情感必须用具体的语言和适合的节奏来表现出来。重复说上20遍“我快活极了”、“我痛苦极了”,也抒发不出什么情来,读者也感受不到什么。

抒情诗应该是造型艺术和音乐艺术的综合体。

举个例子,比如我读李白的《行路难》,就感受到一种十分压抑的情感:行路难、生活不易,梦想成空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61讲:叙事诗

叙述诗是相对于抒情诗而言的,抒情诗所写的是作者对事物的主观的情怀,叙事诗所写的是事物本事的变迁和发展。

叙事诗在叙述一点上和叙述文性质相同,但叙事诗究竟是诗,不但需要在字句上、韵律上具有诗的形式,并且还要具有诗的质素。

诗的质素是什么?诗是用想象、含蓄、印象等等的方法,叫人去感受。

历史上有两首很有名的叙事诗:白居易《长恨歌》、吴伟业《圆圆曲》。

《长恨歌》节录: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第62讲:律诗

律诗是由八句构成的,主要有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两种;律诗和绝句都是近体诗。律诗的限制比绝句更严格。除了平仄字数的限制外,还有其他限制要遵守:

绝句可押仄声韵,而律诗只能押平声韵。不论五律还是七律,都要求八句之中的第三句和第四句对仗,第五句和第六句对仗;

还有,在一首律诗中,不得出现重复的字。

以杜甫七律《登高》为例:平声韵;对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第讲:仪式文

所谓仪式文就是在各种仪式上,发表的致辞、演讲、讲话等等。比如奥运会开模式的讲话、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等等。

仪式文的对象,就是台下的听众,受众是确定的。仪式文和书信有相同之处,书信里的礼仪法则,如称呼敬语之类,都该照样应用。

仪式文分为两种:

一是以仪式的主人翁(主人)为立场的发言

一是以仪式的参与者(客人)为立场的发言

比如北京冬奥会,北京冬奥组委主席蔡奇的致辞就是以主人翁为立场的致辞,运动员代表和裁判员代表的发言就是参与者为立场的发言。

仪式文是应用文。凡是应用文,都是应付当前实际事务的,措辞要得体,要合乎身份地位。

比如北京冬奥组委主席蔡奇在致辞中,就说:“在此,我代表北京冬奥组委向大家表示热烈的欢迎!”这样的话只有主人公才能说。

第65讲:宣言

国家或团体对于某一件事或某一种计划,要发表意志或主张使大众知道,得用文字作宣传工具,比如诏谕、檄文、标语、宣言等。

宣言和标语都是表达意志、宣示主张的。

标语只给题目,不详说理由,简单明了。如我们早年的计划生育标语:要发财、要致富,少生孩子,多养猪!

宣言就着题目,详细说明理由。

宣言,一般是政治当局用来发表政治上的意志和主张的东西,它的对象往往就是全体民众,或有关系的他国人民。

第66讲:意的文

心理学者把心的作用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所谓意,就是意志,意志常通过主张的形式表现出来,凡是有所主张的文章,都是意的文。

知的文,用于传递知识

情的文,用于表达情绪

意的文,用于宣示主张

知、情、意三者相互关联。比如你主张植树造林、保护环境。提出这个主张(意),首先你要对环境保护有一定的认识(知),其次你要热爱自然环境(情),然后你才会在这个问题上发声!

知的文和情的文前面已经讲过了,这里讲意的文。

意的文,从作者意志出发,以发挥作者的意志为主旨。前述的宣言就是一种意的文。

判断用主张的态度发挥出来就成就议论,所以,一般所谓的议论文,也都是意的文。

第67讲:议论文的主旨

议论文就是把作者所主张的某种判断加以论证,使敌论者信服的文章。

议论文的主要特点是针对有争议的问题,发表自己的主张,没有争议和冲突的问题,不值得议论。

比如“人是要死的”这种形成共识的话题,实在没有议论的必要和空间。

议论文的读者和别的文章性质颇有不同,议论文的读者一种是敌论者,一种是审判者。

议论文的主旨就是在论证作者的主张。

经典的议论文如鲁迅先生的《论费尔泼赖应该缓行》。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有力地论证了落水狗的可恶,以及痛打落水狗的必要性,,以及不打落水狗的后患无穷,结论呼之欲出:费尔泼赖不着急,必须先痛打落水狗!

第68讲:立论和驳论

议论文是把自己主张的判断来加以论证的文章,可分别为两种:一种是作者自己提出一个判断来说述的,一种是对于别人的判断施行驳斥的,前者叫立论,后者叫驳论。

立论和驳论都有敌论者,立论的敌论者范围很广泛,并没有特定的对象,驳论的敌论者是有特定的对象的。作者因为对某人的某一主张不满才反驳他。

议论本事是立足于理智的基础上的,不能感情用事,对于敌论者做讥笑谩骂的态度。

比如你之前和张三有不快,现在你对他的某篇文章主张不以为然,你要反驳他。你的驳论文章只准就他的主张讲话,不应该牵涉和本问题无关的旧怨。

鲁迅先生说“恐吓和辱骂不是战斗”,我们写驳论,是希望获得大众的赞同,更应该平心静气的说话,嘲讽和谩骂反而不利于让大众接受你的观点。

写驳论,首先要研究对方的立论,发见他的弱点和错误所在,加以攻击。同时也须搜集充分的材料的证据,用各种方法来巩固自己的论点。

第69讲:议论文的变装

议论文是对于判断的证明。

我们要表示主张,有两种方法:一个是从事件中提炼出命题,再加以论证;一个是只把事件写出,故意不下判断,让读者发现作者想提出的命题。前者就是一般的议论文,后者就是议论文的变装。

变装的议论文以叙述事件为主要手段,所叙述的事件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实际上虚构的居多。

变装的议论文中不明确提出自己的主张,一般采用小说或寓言的方式,越是讲话不能自由的时代,变装的议论文越多。

第70讲:推理方式——演绎

议论之中,以已知的普遍判断为基础,再把这个判断应用在个别的事物,从而形成新的判断,就叫做演绎法(从一般到特殊)

演绎法是议论文推理观点的一种工具。

演绎法由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构成,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逻辑三段论:

人都是要死的(大前提)

圣人是人(小前提)

故圣人是要死的(结论)

第71讲:推理方式——归纳

以个别事物为根据,得到较为普遍的判断,叫做归纳法。演绎法中的大前提“人都是要死的”这个大前提是怎么来的?是通过归纳法获取的。

孔子和秦始皇都死了

李白和杜甫都死了

我的祖父祖母也死了

他们都是人。

结论:人是要死的

归纳法可以弥补演绎法的不足,演绎法的大前提“人是要死的”就是通过归纳法获得的。

归纳法有两个最终的规律:

1、部分现象的搜集必须普遍却没有反例

2、现象和判断之间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在上面的例子中,只要有一个人长生不老,就可以推翻“人是要死的”这个结论。

我们搜集的现象如孔子、秦始皇、苏格拉底、李白、杜甫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和我们的判断“人是要死的”这个判断有直接因果关系。

第72讲:推理方式——辩证

我们经常说要“辩证”地看待问题。这个辩证就是看待事物的时候,要认识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而且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

要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普遍联系的观点:我们常常说“蝴蝶效应”,一只在亚马逊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就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我们常说“30年河东,30年河西,莫欺少年穷”就是发展的观点,毕竟后生可畏啊!我们需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特别是有潜力的人!

辩证有三个原则:矛盾对立的原则、量变到质变的原则、否定的否定原则。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