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储篇三》:“货币者,圣人所以权衡万物之轻重,而时为之制。”钱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钱币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历史的缩影。
原始时代《尚书·盘庚》道:“贝者,水虫,古人取其甲以为货,如今之用钱然。”海贝作为作为货币,在中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可以追溯到夏代,不管对于钱币的收藏与学习,亦或者对于中华文化的解读与理解,贝币都是我们必须熟知的内容。
海贝原始时期商品流通的方法一直是物物的等价交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需要更多的货物来满足自己的生活,等价交换的商品流通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一种大家都认可的物品作为等价交换的中介,海贝成为了人们的首选之物。
贝币海贝之所以能够充当实物货币其主要原因在于,海贝在中国的内陆地区十分少见,并且具有钱币的一定特征,容易保存,大小适中、携带方便、易于计数,方便人们交易。并且在生殖崇拜的原始社会,贝的腹部酷似女性阴部,也是当时人们的信仰之物,贝在人们心中有着超然的社会地位。
现在我们能够接触到许多的贝币,但贝币当时是如何进行估值与交易的呢?其实决定贝币价值的是它的大小。
《汉书·食货志下》按贝的大小分为五品,如大贝,长四寸八分以上,值钱二百一十六;小贝,长一寸二分以上,值钱十。“朋”是贝币的单位,以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
在目前已经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或者甲骨文中我们发现,王赐贝50朋比较少见。也从侧面证明,一枚贝币的价值不菲。一枚贝币究竟能值多少钱呢?出土于陕西的卫盉的铭文给了我们答案。
西周裘卫盉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矩白庶人取瑾璋于裘卫。才(裁)八十朋,厥贮,其舎田十田。矩或取赤虎(琥)两、两鞈(韦合)一,才(裁)廿朋。其舍田三田。
西周恭王三年卫盉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一个名叫矩伯的奴隶主裘卫分两次索取了觐见天子的东西,即价值八十朋的玉质礼器和价值二十朋的皮裘礼服,矩伯分两次付给了裘卫亩农用土地,作为索取礼品的代价。裘卫把这件事情报告了执政大臣,得到了大臣们的认可,还进行了授田仪式,从而确认了转移土地归属的合法手续。
最早写到钱币的《诗经》,其中的《小雅·菁菁者我》篇写到:“既见君子,赐我百朋,我心则休”。最初以为《小雅·菁菁者我》是朦胧的爱情,本以为女生爱上了男士,一见钟情,心有所属,一生无忧,现在才知道,只有那百朋的赏赐才能让一个女的无忧无虑。
贝币既然如此值钱,在早期难道不会出现大量的劳动力不干活,在外捡海贝吗?
钱币其实海贝来自东海沿岸,在古代之时,并没有我们现在如此发达的运输业。中原地区的数量是有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量日益剧增,为了弥补数量上的不足,便出现了仿贝。
在我国最早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不仅发现了海贝,而且也发现了骨贝,石贝等仿制的贝,这也很大程度的说明夏晚期的贸易活动已经非常发达。《盐铁论·错币》中有“夏后以玄贝”的记载。
博物馆中的贝币殷商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仿贝替代海贝形式货币职能,安阳殷墟墓葬区先后出土五件青铜仿贝,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发现最早的金属货币,而从铜贝开始,中国从此开始了浩浩汤汤的金属铸币发展历程。
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青铜器铸为青铜贝提供了土壤,出现大量的仿贝以及青铜贝,西周时期的青铜贝与商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才用了背磨式器型,“铜贝”的出现大大推进了我国货币发展历程,为铸币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铸币已经正式的流通,但墓葬中还是出土了包金贝,鎏金贝等,贝币是否还在流通,所陪葬的贝币是否属于冥器,现在仍在考证。
秦始皇一统六国后统一货币制度,贝币基本告别了历史舞台,开启了“金属铸币”的新篇章。
本篇为钱币系列之《贝币》,未完待续,感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