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柳叶瓶
柳叶瓶是瓶的一种式样。器型为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又有美人肩之称。
本品因造型纤细似柳叶,故有“柳叶瓶”之称;又因隽巧秀美宛如亭亭玉立之佳人,又称之为“美人肩”。所敷豇豆红釉,色调淡雅宜人,犹若桃花,娇嫩之美不可言喻。器底挖足甚深,足底内所署楷书“大清康熙年制”两行六字款。
清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年RMB4,,
2、盘口瓶
盘口瓶是瓶式之一,流行于北朝至隋。盘口,短颈,平底。因瓶口像浅盘而命名。北朝的花瓶,腹瘦长,最大腹径在近底处。隋代的瓶则颈部细长,腹部较丰满,略呈椭圆形。明清时也有烧造,品种有青花、五彩、单色釉等。
此件乾隆粉彩八仙过海图盘口瓶在工艺技法及绘画风格上,与上海博物馆收藏并展览一件“乾隆粉彩八仙过海图盘口瓶”如出一辙,应为同一时期、同一窑烧制而成,查阅中国及海外各大博物馆的出版物,未再有相同传世品的资料。
清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年RMB52,,
3、转心瓶
转心瓶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珍品。属于清代创制的一种瓶式。在一个镂孔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上绘各种纹样。转“转心瓶”瓶体由内瓶、外瓶、底座分别烧制组成。内瓶上部为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形,上有装饰绘画,有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动内瓶时,通过外瓶的镂孔,可以看见不同的画面,犹如走马灯。
本瓶腹部洋黄地之上牡丹纹以粉红、藕荷二色为主,柔美富丽,得自清初六大家之一恽寿平(-年)所创花卉画派。综上纹饰之琳琅设色、柠檬黄彩地,皆为数十载前,西洋传教士传入宫廷方得。整体纹饰以色彩明度、饱和度高的明黄、粉红、果绿、深蓝的组合,清新明快、艳而不俗。融合了同时代洛可可艺术的法国宫廷色彩。至今观赏亦颇为时尚。
转心瓶的制作与御窑厂其他批量制作不同,几乎为一器一样,特别设计,同样纹饰造型器仅制成一对陈设,以示其珍重。其他御窑立件名品百鹿尊、九桃瓶虽称名贵,但批量制作重复器尚有一定数量。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并出版的乾隆旋转器、转心瓶仅见九例,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乾隆旋转御瓷数量亦仅为十三例。故存世极为珍罕,稀世难得。
清乾隆御制洋彩加金镂雕团螭纹开光内绘「时时报喜」双龙耳转心瓶年RMB92,,
4、包袱瓶
包袱瓶又叫布袋瓶,始烧于清朝康熙年间,其器形一般是在瓶身上饰一凸雕的包袱巾或者束带。包袱与包福谐音,寓意幸福吉祥。由于其器形独特,纹饰优美,寓意美好,因此成为后世争相仿制的精品,也是宫廷皇家常见的御用之物。
玻璃为胎,形采包袱,束口皱褶,凸饰红带系结,丰腴饱满。沿边缀小花璎珞,随起伏曲褶而绘,摹拟锦布结集,妙不可言。巧施珐琅彩,黄地明亮,犹如晨光和煦,祥云中,天凤临,仪态雍容盈万方。飞凤顶红冠,翎毛柔密轻巧,多彩缤纷,描金添饰,细腻入微。曦照下,金翅展,牡丹雏菊丛上飞,翔舞颂升平。鞓红魏紫中,一蕾独含苞,内书「乾隆年制」四字款,左证御匠神技。
清乾隆料胎黄地画珐琅凤舞牡丹包袱瓶年RMB,,
5、贯耳瓶
贯耳瓶是古代工匠烧制的瓷瓶之一。流行于中国宋代。器形仿汉代投壶式样,直颈较长,腹部扁圆,圈足,颈部两侧对称贴竖直的管状贯耳。
贯耳瓶造型最早出现于宋代官、哥等窑瓷器上,其器形制为仿青铜器汉壶造型。器长方口,直颈,溜肩,扁鼓腹,长方圈足,内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书款。器身通体青花纹饰,口沿下绘海水浪花纹和如意瑛珞纹一周,颈部饰有浪花纹的双贯耳和仰仰覆缠枝莲纹一周,腹部以团寿字纹为莲心的缠枝莲纹为地,于两面凸起的杏元状开光内绘五只蝙蝠和三组寿桃纹,足墙绘海水浪花纹。其中桃意指“寿”,蝙蝠意指“福”,因而其图案寓意为五福捧寿,而每朵莲花的花心均以寿字纹代替,此种图样非常少见,应是景德镇御窑厂为乾隆皇帝祝寿而特意烧造出来的。此器青花呈色艳丽,纹饰精美、描绘细致,构思巧妙,装饰手法奇巧别致,匠心独运,为宫廷御用之器,是乾隆青花瓷中之精品。
清乾隆青花五蝠捧寿贯耳瓶年RMB12,,
6、倭角瓶
明宣德年间景德镇窑烧制的一种瓶式,具有浓厚西域特色。多为青花器,少数为其他釉色。器呈唇式微侈口,直颈两侧贴塑兽耳,八棱锤形方腹,深圈足外撇,内台阶式底。
此式倭角双耳瓶为宣窑珍罕佳品,终明之世,精光不泯,引得后人仰慕而摹造。目前所知明晚期万历天启之际已见仿造,入清以后康熙一朝摹造水平甚佳,但一直仅限于民窑自行摹造。相对前人的仰慕,清宫对宣窑的推崇亦毫不逊色。康雍干三帝皆有慕古之心,宣窑益为所重,尤其雍正皇帝更以独特之美学视野去感知和品鉴宣窑,于摹古方面建树颇丰。现存海外由宫廷画师制于雍正六年《古玩图》手卷,仅存卷六、卷八,分别由英国戴维德爵士和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收藏)绘录了不少宣窑佳作,青花缠枝牵牛花倭角双耳瓶亦在其中,由此可见此式宣窑佳器早已被雍正皇帝视为珍宝,格外重视,绘制成册,告示子孙。
明宣德青花牵牛花双耳倭角瓶年RMB2,,
7、连座瓶
连座瓶是瓶式之一,又称“带座瓶”,因瓶体与瓶座连为一体而得名,宋代创烧,元代流行。器形有大有小,宋代多秀美,元代多粗犷。冈形体不同,又可细分为连座梅瓶、连座玉壶春瓶、连座长颈瓶、连座蒜头瓶、连座花口瓶、连座双耳瓶等。座多为镂空装饰,有彩斑釉、青釉、天青釉、青白釉、枢府釉、青花等品种。明代也有制作,特别是正德年问,连座瓶常用于祭祀或做法事。
天蓝釉紫斑钧瓷洒彩笔触具书法气韵,逸然随性,釉色华丽多变,甚为文人贵族所喜。柯玫瑰于其著作中曾指出,钧窑紫斑乃是待天蓝釉干燥后以粗笔洒铜料而成,烧制时即与天蓝釉相融成紫斑,见《SongDynastyCeramics》,伦敦,年,页34。河南钧窑虽以紫斑钧瓷闻名,然此瓶器形优雅、紫斑发色艳丽,甚为珍罕。
金至元钧窑天蓝釉紫斑双耳连座瓶年RMB3,,
8、魂瓶
魂瓶为冥器(明器),又称谷仓罐、堆塑罐,也称魂魄瓶,源于西汉,兴于三国,盛于宋代,衰于民国,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的随葬器物。魂瓶其出现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伯夷、叔齐为商末孤竹国君之子,因忠于殷商,劝谏武王伐纣无效而誓死不食周粟。周武王灭商后,建立西周,两人遂饿死于首阳山。人们念其抱节之志,故在陪葬品中放入“五谷囊”。
魂瓶随葬的礼俗自此出现,故早期魂瓶实为贮粮之器。关于“五谷囊”,王肃《丧服要记》中还记有一则颇具趣味的历史故事:说是春秋时的鲁哀公为父举丧,孔子因其未在陪葬品中放进五谷囊而问责于他,哀公狡辩道:“五谷囊陪葬,起自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恐其魂之饥也,故设五谷囊。吾父食味含脯而死,何用此为?”可知在春秋时期,大儒孔子已认为陪葬品中放入五谷囊是一种重要的礼俗。
西晋越窑青釉堆塑楼阁佛像魂瓶年RMB,
9、鸡腿瓶
鸡腿瓶又被称为鸡腿坛,是辽金时期游牧民族器形之一。鸡腿瓶是契丹人发明的,具有很高收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等。
10、洗口瓶
洗口瓶是古代工匠烧制的瓷瓶样式之一,以瓶口似浅洗而得名,宋代南北瓷窑都有这种瓶式,以龙泉窑烧制量最大。器形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三种:第一种为洗口,直颈,垂圆腹,圈足;第二种为洗口,直颈,折肩,筒式腹,浅圈足;第三种为洗口,长颈,扁圆腹,圈足。通体以数道弦纹装饰。耀州窑的洗口瓶,颈部较短,鼓腹似球状。一般说南方作品修长,北方作品圆浑。
下面这件器物其形庄重典雅,釉汁厚润泛青,外口沿青花横书「大明嘉靖年制」楷书款,长颈凸起弦纹二道,两侧饰对称兽首耳下衔圆环,体现着独具特色的古老传统,而兽首缩小,耳洞变大,与圆环大小相近,是此时造型演变的特点,瓶腹前后各绘青花升降穿花应龙,上下呼应,躯干蟠曲,灵活矫健。下承覆盘式平底,纹饰层次繁密。上绘有翼飞龙——应龙。应龙是明代御瓷装饰的重要瑞兽之一,始见于宣德时期。
明嘉靖青花翼龙纹双耳活环洗口瓶年RMB5,,
11、净瓶
净瓶(梵名kalasa),指以陶或金属等制造,用以容水的器具,为比丘十八物之一,盛水供饮用或洗濯,又称水瓶或澡瓶。净瓶也是一味中药,用于外伤出血、跌打损伤、骨折。
瓶撇口,细长颈,梨形腹,暗圈足。通体施青釉,釉色青淡,莹澈清透,釉下气泡清晰可见,釉面满布片纹,局部开冰裂,器身不规则装饰褐彩斑。足端露胎垫烧,呈火石红色。此对瓶造型如水滴般隽秀灵逸,釉面玻化程度较高,透彻能见胎骨,褐斑如墨渗染于青釉,有天然造化之妙韵。
青釉点彩净瓶(一对)年RMB,
12、瓜棱瓶
瓜棱瓶是宋瓷中常见的瓶式之一。特点是瓶的腹部由凸凹的弧线组成似瓜棱式的形体。
翠绿釉,古称浇绿釉,创烧于明初,但传世多见嘉靖时期制品,清代顺治、康熙初民窑均有烧制,翠色宜人。康熙晚期官窑偶见烧制。它是以氧化铜为呈色剂,以氧化铅为助熔剂的低温釉,其烧制工序是先高温素烧一遍瓷胎,施上釉料后再在七、八百度窑炉中烧成,较之其它低温釉,翠绿釉有不开片的特点。虽然它属于低温釉,但是若要烧出清翠匀净之色绝非易事,需要准确的釉料配方。唐英《陶成纪事》中将其作为仿古釉色之一记载“一、仿浇绿器皿,有素地、锥花两种。”此瓜棱罐当属前者。
13、笔海:插笔的器具
口底相若,直壁,玉璧底。底心白釉无款。以青花为饰,绘渔乐图和携琴访友图,四周衬以山石、花草、树木。在康熙青花瓷器中,山水图的装饰占有相当的比重,布局疏朗,多出现在琢器上,山水景物立体感很强,起伏迭荡,有一种真实的纵深感,画法精细,分色层次鲜明,浓淡相宜,对远山近岸,山峦的阴阳反侧,树木的疏落茂密,描绘得出神入化。画面效果讲究意境美,人物置于山水之中,神情闲适安逸,悠然自得,饶有情致,给人以清新明快,幽静雅致之感。
此器胎体厚重坚硬,青花发色娇翠欲滴,山石采用分水皴技法,苍劲而有气势。山间道路迂回,丛树夹岸,整个画面景物写实,艺术感染力极强,具有康熙时期山水人物画法的典型特征。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一件康熙山水人物笔筒,画篇内容与此相似,可相引证。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笔海年RMB,
14、花口瓶
瓷器瓶式之一,因瓶口如开放的花瓣而得名,细颈,圆腹,撇足。始见于唐,至宋代较为流行。宋景德镇、磁州、扒村、耀州等窑均有烧造,各窑制品的共同点是细颈微撇,不同点在于器物腹部与足部的变化。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器为腹部长圆,圈足,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三彩,黑釉瓶与耀州窑的制品则为圆腹,喇叭形足。明、清仍有制作。
此瓶造型优雅规整,通体起十棱,口及足呈外撇花瓣式,是仿照同期郊坛下官窑作品。可参考一件器形及尺寸与本器相若的官窑瓶,发掘于郊坛下遗址,著录于年东京出版《世界陶磁全集–12–宋》,页,图79号。另见一件略小的郊坛下瓜棱瓶,著录于史彬士(编纂),《中国历代陶瓷选集》,鸿禧美术馆,台北,年,编号43。
南宋龙泉仿官窑瓜棱花口瓶年RMB2,,
15、多管瓶
瓶的一种式样。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直口,上有花形钮盖,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龙泉窑制品较多,一般为五管。北方磁州窑系也烧制,瓶体短而浑圆,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是一种冥器,因瓶肩部各面分布着直立的多棱形或圆形管而取名。瓶口是直口,上边有花钮盖,瓶身有圆式和多级塔式,有五管、六管之分,管中间是空的,多与瓶不通。
五管瓶也称五孔瓶,因腹部伸出五支圆管而得名,造型别致,为清代瓷器中十分少有的品种。五管瓶烧造较为古早,汉代即有制作,宋代尤多,具体用途是生活用品、装饰品,仍然存在不同看法。清代沿袭并化裁之,主要用作宫廷陈设用瓷,其中一高四低的五管造型,可寓意“一统四方”。
瓶小口,长颈,折肩,弧腹,圈足。折肩处均匀矗立四管,较中管略细。造型较雍正五孔瓶宽厚,四管均匀分布于腹部之上。通体施仿官釉,釉色恬淡静穆,尽显一色之纯美。圈足不施釉,底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配老木座及日本木盒。
清仿官釉五管瓶年RMB,
16、豆
豆是一种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状像高脚盘,一般用陶制,也有青铜或木制的,用青铜制的,用作祭祀礼器。又用作古代容量单位。
此类豆形器,鼓腹敛口,应属永宣时期,仿中东金属器造型。腰部上下所饰莲花瓣纹,仿似金属器之模雕纹样。高足器形制在伊朗历史久远,唐代以前传入中国,比较十三/十四世纪伊朗高足杯例,无图模雕饰,载于AssadullahSourenMelikianChirani,《IslamicMetaworkfromtheIranianWorld.8thCenturies》,伦敦,年,页,图53,编号71、72、84、85。此豆所绘缠枝花卉纹,明代鲜见,相若图案同见于明宣德青花,其形式亦属仿中东样式。比较一件宣德款青花缠枝花卉纹花浇,见于《明代宣德官窑菁华特展图录》,国立故宫博物院,台北,年,编号12。同类的白釉豆形器残件,底足呈明显台阶状,见有景德镇一御窑厂永乐地曾出土物,参考《景德镇珠山出土永乐宣德官窑瓷器展览》,香港艺术馆,香港,年,编号12。
明宣德青花缠枝花卉纹豆年RMB4,,
古董艺术品板块征集范围:
1:名家字画书法(历代名家书画、水墨画、古代字画、近现代字画、书法、油画)
2:历代瓷器(宋、元、明、清近现代瓷器、官窑瓷器、清三代瓷器)
3:翡翠玉器(唐、宋、元、明、清近现代玉器、高古玉、和田玉、当代名家玉雕)
4:明清家具(明清家具、红木家具、黄花梨家具、紫檀家具、古典、硬木家具类)
5:古玩杂项(田黄、鸡血石、名家篆刻及印石、文房四宝、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名人信札、造像艺术、中国历代钱币、珍稀邮票、紫砂及茶道具、青铜器(有来源证明)、金银器物等
(以上成交数据来源于雅昌,仅供参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