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世界著名建筑师艾里尔·沙里宁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穿梭在城市的高楼大厦、新旧民居、艺术空间中......建筑成为了生活的容器,赋予了人生活的空间,人们的生活轨迹在这些建筑中交汇。
建筑是凝固时间的艺术,它把时代的印记定格。建筑师用建筑设计来表达抽象的理念,灵感来源于生活的点滴。简言之,城市是一张白纸,建筑是建筑师手中的画笔,下笔之间就勾绘出一幅完整的城市画卷。
刘艺:“只有一种建筑是为美而存在的,那就是美术馆。”
对于一座建筑,它价值最大体现就是它的多面性。西班牙建筑鬼才“高迪”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点,他的作品将东方主义、自然形式、新材料完美融合到现代主义美学中。
天府美术馆的设计理念正应证了这点,它是一个曲面包裹的空间,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形空间不同,它打破了传统的空间束缚,馆顶设计是成都市花芙蓉花元素,相传后蜀主孟昶喜欢芙蓉,但民间传闻是他最喜欢的妃子花蕊夫人喜欢芙蓉花,所以他下令把芙蓉种满全城,“蓉城”也因此而得名。俯瞰屋顶简单的曲线勾勒着花瓣的雏形,建筑的外形向四周延伸,宛如水天一色间,一朵白芙蓉缓缓盛开。
屋檐的外形借鉴了四川传统民居建筑特点,向外延伸的屋檐把美观和功能性都体现到最大化。正如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们需要安全感,人群生活在里面,屋檐就成了保护罩,当阳光直射进展厅,屋檐的作用就体现了,光线进入到屋檐微微变暗,进入到室内后,因为屋檐的遮挡光线也随之柔和,人的内心也由喧嚣变得安静。和艺术品共存于一个空间,将会把我们内心的追求、想法、舒适,无限放大,从而肆无忌惮地释放其中。进入美术馆后,人本能的就慢了下来,就如老成都人闲适的生活。成都,一个位于平原上的城市,沃野千里,人民富足,几千年的农耕生活造就了这座桃花源,也是这种循环往复的平静生活,造就了成都人独有的生活方式。
袁庭栋:“一梯两户,一梯一户,让人与人的交流基本等于零。”
城市的的建筑宛如一个个封闭的盒子,隔绝着与之亲近的人!
城市的发展也影响着人们的居住方式,小的时候我们住在四面环绕的大院,不超过六层楼的房子一家挨着一家。每天放学后,院子里的石桌就是和伙伴相约写作业的地方,远远就能听到大人叫我们吃饭的吆喝声。过年时,院里张灯结彩摆满桌椅,每家拿出一两个拿手好菜,大人们谈天说地,小孩们则热衷于收罗各家美食,比看春节联欢晚会还热闹。
而现在身处鳞次栉比的高楼,邻里之间却少了原有的情感纽带,我们不再相识,大多都是偶尔见面招呼的点头之交。建筑反映着社会形态的变化,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模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城市发展建设,在资本的运作下,一栋一栋高楼成为人们新的选择,同时也切断了人情间的联系,家庭、个人都成为了一个孤独的个体,这种发展中的孤独感也越发显现。
建筑中被割离的联系需要多方去打破,设计一个打破固有格局,重新连接人与人关系的建筑,将其变成一个漂亮的,实用的城市大客厅,人们的生活才会在其中将变得自然而紧密。
袁庭栋:“公园城市的特征,就在‘公’字上,即公共空间,为公众服务,为公民服务,其中若干的生活设施,方便大众所用,让男女老少都能有自己喜欢的所在,享受工作之外的闲适。所以说公园是城市需要的,公园城市是居民需要的。”
在百度百科上,公园城市的解释是这样的:覆盖全城市的大系统,城市是从公园中长出来的一组一组的建筑,形成系统式的绿地,而不是孤岛式的公园。这样看起来仿佛也不是很懂,简单的抽出分析一下,大概的意思就是——不是在城市中建公园,而是把城市变成一个大公园。
生活在公园里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在公园里工作、买菜、遛狗、学习……都市生活给人的印象都是繁忙快节奏的,而成都,一个带有“慢生活”、“闲适”、“安逸”等标签的城市,在这种印象洪流中必然会脱颖而出,并且逐渐被追逐为一种网络潮流。城市的建设管理就像是一本无字天书,如何去构建城市的框架结构,制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这些问题都不是我们这些个体能够解决的,但是又那么的息息相关。
如何去构建人们对公园城市的设想呢?建筑大概是最有话语权的。那些看起来冰冷的钢筋混凝土,在建筑师天马行空的构思中,能工巧匠的双手下,变成了各自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模样。传统城市的高楼大厦间,市井小巷里,穿梭着来往的人群,拥堵着不见尾车辆,偌大的城市瞬间仿佛变成了一个狭窄局促,不断缩小的灰空间。公园城市向往的是生态优先,格局均衡的新形态,注重区域留白,而对于居民而言,个人生活空间是优先选择,公共生活空间是基础保障。
建筑作为构造城市的细胞,商业竞争、文化活动、娱乐休闲、居住养老……这些都是需要其考虑的因素,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必然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公园城市要达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时代与人的双向奔赴,在这张施工图上,人在城市上方,而建筑在城市里面。
刘艺:“老建筑是城市的宝贝,不是城市的负能量。”
时代的更迭伴随着部分群体的落寞,我们总是会从老一辈人的嘴里听到他们那个时代的故事,在他们的讲述中幻想那时的样子。老街老巷承载着城市发展的时代记忆,残留着老一辈人的生活痕迹,是一个城市需要重视的历史沉淀。一个拥有过去的城市,才会更加珍视当下和未来。
很多老成都的样子都只能从保存下来的老照片中依稀见得,但真实的烟火气只存在于那些老建筑中。对老建筑的保护,成都依然任重而道远,老建筑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符号。
上个世纪的成都,街头是熙熙攘攘的行人,叫卖商品的小贩,院里是滚铁环、跳房子、跳皮筋的小孩,工作日坐着大辫子公交车,骑着永久牌自行车,日常休闲是去老茶馆喝碗盖碗茶,揣着收音机,坐在竹椅上掏耳朵,在未来号天桥上吹吹风,这些都是老成都生活的简短缩影。时光回溯到如今,成都的街头充斥着繁华,一眼望不尽成都的巨变,高端奢侈品店、国际范地标建筑、时尚创新的文化广场、发达的交通网络等等,但总是会有一些东西让人回想起那个年代的温暖,比如那些保存下来的老成都建筑。
在这座国际新贵城市中,有让人热血澎湃的未来,也有让人温暖平静的过去。新旧交融的时代,老建筑承载的不只是那个时代的青春与遗憾,也照耀着新时代的期望与荣光。建筑是城市的门面,是生活的视觉中心,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对一个地方的初印象,建筑体现的应是真实的生活之美,人文之美。
我们每日穿梭其中却并不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天府会客厅《生在城中,活在人群》为你讲述城市生活的建筑美学。
嘉宾信息:
袁庭栋巴蜀文化学者
刘艺西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话题征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