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5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林侃)
(一)
近日,美图公司在其旗下美图秀秀上线了名为“美图宝石”的产品入口。
据记者了解,“美图宝石”是美图公司最新推出的数字收藏品牌。一期不对外发售,仅小规模进行邀请,受邀者经简单操作后可获得代表不同美学精神的“数字宝石”。因为“铸造”过程需与用户个人影像结合,故该数字文化产品有了“唯一性”和“共创性”。此外,美图宝石不支持商品进行任何性质的二次交易。
在底层技术层面,美图宝石是基于区块链技术进行作品的确权与存证,虽然此项业务还处于探索与优化阶段,但企业跨界布局数字收藏的思路似已成型。
近段时间,我省一些行业在数字收藏领域频频出招——
新华书店推出“影像新华”数字藏品,精选了福建新华书店的老照片和新照片,排列组合为数字“85”的形状,为新华书店创立85周年献礼;
兴业银行在福州推出我省金融业首款数字藏品,5款隶书“福”字组成的数字藏品每款限量发行幅,上线小程序后很快就被抢空;
数字藏品平台数字聚星携手厦门博物馆发行了数字藏品“明漳州窑开光红绿彩军持”;
安踏还推出“年特别纪念版高能冰雪数字藏品”,上线72小时全部发放完毕;
特步推出首款跑鞋数字藏品X-Metaverse,首批份在发布后70分钟售罄……
而放眼国内,腾讯、阿里、网易等互联网巨头已相继推出各自的数字藏品交易平台;故宫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等文博机构也陆续上线文物主题的数字藏品。
数字藏品究竟为何物?
据业内专家介绍,数字藏品可简单理解为利用区块链技术为数字作品打上加密不可篡改的防伪编码,让每件数字作品拥有独特“证书”,从而保障其唯一性、真实性、永久性和明确的所有权属性。它没有物理形态,可以但不限于以画作、图片、音乐、视频、3D模型等各种形式存在,可在相关数字藏品平台上发售和购买。
自在国外兴起至今,数字藏品市场迅速壮大。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数字藏品市场规模从年的3.17亿美元增长到年的超过亿美元。在国内,截至去年底已涌现出各类数字藏品平台38家。
尽管如此,各界质疑也不少——数字藏品不过“营销泡沫”;其最终呈现形式不过一张图片、一个影像……
那么,数字藏品究竟有没有价值?
(二)
作为新生事物,数字藏品的价值显而易见。
首先,从技术层面看,大多数字藏品为限量发售,且受区块链技术约束,发行方不能随意增发,这就让其与艺术品有了相似特征——较强的稀缺性和收藏属性。
同时,数字藏品入链时会被赋予唯一的数字所有权证书,因而构建了一个完全防伪并可溯源的极安全模式,不但大幅减低了传统收藏品市场一直存在的高信任门槛问题,也具有独特的数字版权保护功能。基于这些特性,数字藏品可高效赋能艺术品交易、文创等传统产业,解决其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大、推广成本高等问题。
在艺术品数字化和艺术创作数字化已是大势所趋的情况下,数字藏品的出现让数字内容首次得以资产化,去中心化储存保证了资产永久性存在,因此备受艺术及相关产业从业者追捧。
一些对数字藏品感兴趣的年轻人也表示,在他们眼中,IP价值、藏品寓意、稀缺程度都让他们愿意将这些“看起来很酷”的虚拟物品当作“悦己”的艺术品加以收藏。
博物馆数字藏品是过去一年发展最快的数字藏品领域。
蚂蚁链“宝藏计划”首期推出中国国家博物馆现藏的四羊青铜方尊、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等4件国宝级文物的数字藏品,大唐不夜城与西安数字光年软件开发有限公司联合打造“大唐开元”系列3D建筑模型数字藏品……每有官方背书的博物馆藏品发售,几乎都是首销即售罄。
3月,来自全国50家博物馆、高校的60位馆长、学者联名发布倡议,呼吁博物馆顺应时代发展,增强藏品资源特别是数字资源开放共享的意识,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
显而易见,数字收藏让高不可攀的艺术及文物收藏走下神坛,让普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有机会体验收藏的乐趣,也让着眼于文物IP开发的文创产业有了全新载体。
(三)
火爆背后,一系列问题也正浮出水面。
首先,在国家已明令禁止代币交易的情况下,数字藏品在售卖过程中也不免出现金融化倾向。
对此,4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下简称“三协会”)共同发起倡议,明确指出坚决遏制数字藏品金融化、证券化倾向,防范非法金融活动风险。
应该注意的是,国外数字藏品源自NFT(非同质化代币),多发布于“公链”,可随意转让,因而一开始就有金融属性,进而衍生出洗钱、炒作、非法集资等现象。国内数字藏品则建立在联盟链上,不支持二次交易,但依旧有不少平台游走于灰色地带。
目前,国内针对数字藏品的监管主要是要淡化其金融属性,限制其二级交易,但还缺乏真正有法律效力的文件,相关监管、交易规则还有待健全。
同时,市面上的数字藏品原创性不高也备受质疑。目前国内数字藏品大多由企业或个人在获取IP授权后,通过区块链技术对产品进行认证加密,最后通过交易平台进行交易,极少有“二次创作”或者创作水平参差不齐。
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日前指出,数字藏品相关技术能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最核心的便是原创性。若文博类数字藏品只是将馆藏文物原型通过图片或者3D模型的方式呈现,本质没有解决“创”的问题,就不能称之为“文创”。
法律界人士则认为,目前备受追捧的文博类数字藏品,其原型文物乃国家特殊监管的领域,所有权属于国家,如何让这一“特殊资产”进入市场,且赋予收藏者以数字形式的所有权,有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法律问题。
此外,数字藏品发行全流程均通过程序代码实现,若平台的相关技术不成熟、代码不完善,很容易被黑客钻空子,出现藏品丢失、被盗等情况。
(四)
尽管存在各类问题,但不可否认,国家相关部门对于这一新生事物总体还是持正向态度。
国家文物部门近期召开的数字藏品座谈会便传递出一个信号——鼓励创作者基于文物内涵,设计开发具有艺术性、独特性和稀缺性的文博数字藏品,借助新技术讲好中国故事。“三协会”倡议也肯定了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数字藏品在丰富数字经济模式、促进文创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在价值。
当前各地各部门对数字藏品的宽容甚至鼓励,初衷很明确:一是鼓励业界在区块链技术应用上不断突破;二是加快虚实融合的创新探索。
业内人士认为,在合规的前提下,合理选择应用场景,让现代技术更好地赋能传统产业才是这一新生事物存在的最大意义所在。而福建作为数字中国的缘起之地,在相关产业及衍生领域上,完全可以也有必要先行一步进行探索。
如对福建众多的运动服饰品牌企业而言,未来的IP授权或将绕过传统的烦琐模式,以发行数字藏品的方式来取代,这能极大简化、提升IP合作的效率。又如对于品牌方,依托线下门店进行数字藏品的发行或展示,或联动商场推出限定IP数字藏品,或有可能激发年轻消费者的打卡兴趣,促进线下商业“年轻化”……
对文博、文创产业而言,通过数字藏品及相关技术,借以建立成熟的数字版权保护体系,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的IP运营模式等,也是可以进行的探索。
跳出“数字藏品”看数字经济领域的新生事物,亦是如此。一方面,要锚定自主创新、原始创新的方向,着眼于其对产业的赋能,这个“风口”才能真正成气候;另一方面,也要理性看待,既要看清其中的“泡沫”,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一旦“泡沫”被挤出,或许那些真正实用的数字技术便会加速融入人们的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