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随着资讯的发达,钱币收藏这个小众爱好走进了很多朋友的视野。这是钱币爱好者的幸事,也给收藏市场增添了活力。在自由交流,各抒己见的环境下却有不少乱象发生。比如品相标准模糊,价格高低悬殊。造成这些认知差异的原因是大家信息渠道不同,每个人的信息来源又是大数据推送给我们的,可以说是大数据造成了这些乱象。本文就举几个例子,看看大数据如何影响钱币爱好者。
这样一枚三角圆,在圈内的交流中有四个标签,底光、清洗、划伤、弱打。其中后面三个特征都属于银币的弱项,是价值的扣分项。这些标签是公认的,所以这枚银币常规交流价不会高。
然而在某平台上,它的标签是极美圆光三角圆,挂的价格是元。再看其它藏品,都是未流通、极美、高分这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夸张标签,对于瑕疵绝口不提,价格大多远高于市场价。如果选低价,就全部是假币,当然商家的标签也不会提“真假”两个字。
并非没有切合实际的钱币,而是这些藏品很难进入大家目光,这全部是大数据的“功劳”。大数据只会判断图片清晰度、标价高低、标签点击量,根据这些数据和人们的喜好进行推送。至于藏品的真假、瑕疵、市场行情,大数据很难掌握。
通过大数据,大家看到普通钱币就变成“极美”的高价藏品,有人认同接受了这样的信息,还会到处传播。在这种数据和口头传播下,夸张的虚高就可能变成实际的上涨。
铜钱和铜元是存世量比较大的品种。以前大家都只交流品相和版式,黄亮的铜钱和小版的铜元只是略有溢价。如今可以看到各种吸引人的噱头,什么朱砂、蓝晶、黑漆古之类;稍微大点的叫大样;品相好的敢随便称为母钱。这种不合常理的突然转变大行其道,关键是有人信,有人肯买单。
普通几十块的铜钱能卖出几百元,谁还会去搭理斤斤计较的老玩家,很多老藏家已经被各种数据整得力不从心了。大家或许觉得长江后浪推前浪,但是最后泡沫破灭,回归理性的时候,受到伤害的会是谁呢?
我是个钱币爱好者,也是个小编,大家阅读的习惯我很关心。收藏领域什么文章最火?数据不会说谎,就是上面那样,什么钱币翻了几万倍的文章最受大家欢迎。这种文章就是一个吸引人的标题,然后用一个高分评级币作为特例以偏概全。其实这样的文章,对大家的收藏知识没有一点帮助。但是这类文章阅读量高,作者收益高。
都喜欢阅读这样的文章,大数据就认为这类文章质量高,增大推送力度。有推送有阅读,作者也不写知识干货了,全写这种吸引眼球的片面文章赚钱。最后出现一个怪象,大家可能网上看了几年的收藏文章,却连收藏的门都没有入。
以前的钱币爱好者都是先看书,再赏币,最后还要走街串巷去一线锻炼。如今的收藏人,打开手机先看分,再观价,最后点评一下各种文章。当你自认为是资深藏家的时候,却不知道你看到的这些信息并非真实合理的,而是大数据根据你的喜好,给你安排的一出戏。#收藏#
本文由只晒网不打鱼原创。知识见解皆成篇,笔下送你一片天。点赞分享给嘉勉,顺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