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收藏家:研究古绣背后的文化符号
“江南刺绣馆”馆长曹军。本文摄影:周孙榆
馆内展示的古绣品。
古绣品纹饰精致。
曹军的“江南刺绣馆”。
小雨淅沥,走进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市古镇南汇街40号,穿过一条狭长的弄堂,“江南刺绣馆”坐落在一幢并不起眼的徽派老宅里。 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迄今已有几千年历史。走进博物馆,苏绣、湘绣、蜀绣、粤绣,衣饰、荷包、帐檐、屏风……余件民间古刺绣品,凝聚了馆长曹军40余年的心血。
每天除湿精心保护刺绣珍品
博物馆墙角,3台抽湿机正在运作,发出嗡嗡的抽水声。 “江南本就潮湿,老房子更甚,抽湿机必须一直开着。”曹军说,一天下来,抽湿机可抽出近斤水。 曹军对刺绣收藏情有独钟。这些年创业挣来的钱,几乎全被他投入到刺绣收藏上。他跑遍世界各地搜集,其中不乏从国外“抢”回来的珍品。 而让曹军痴迷的,并非是古绣品的价值或是刺绣技艺的巧妙,而是一针一线内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绣品里的每一个纹饰,都有着一定的含义。收藏古绣品,也是传承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曹军看来,每个时代的刺绣纹饰都有着其独有的特色。而古绣品,无疑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资料。 “比如莲花,有‘花中君子’之称。在刺绣图案中,‘一路连科’是以莲花和鹭鸶组成,象征仕途高升;莲花和如意的组合称为‘连年如意’,代表平安吉祥……”说起绣品纹饰背后的文化,曹军如数家珍。
“老绣新做”开发刺绣文创产品
在曹军看来,刺绣是除了文字以外,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可惜,因为不易保存,加上缺少系统的整理与保护,存世的古绣品越来越少。以前刺绣用的植物、矿物质染料,很多颜色在当下已经难以复原。”这些年,为了传承弘扬刺绣文化,曹军和妻子尝试“老绣新做”,开发了一系列刺绣文创产品。 团扇、包包、耳环,甚至是口罩,曹军将古绣品中的花草、虫鱼、山水等各种吉祥图案通通“复制”到了新作品上,希望能够保留和呈现出老绣品自身的文化魅力,让人们感受到精美的绣工外,还能体会到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内涵。 开馆4年来,江南刺绣博物馆接待了超过10万人次的参观者,有专家、教授,也有普通游客。年,该馆还推出了刺绣研学体验课程,吸引了不少中小学生参与。 通过40余年的探索,曹军在刺绣文化方面虽然有着一定的研究,但对很多藏品还是不甚了解。“现在对于记录刺绣纹饰的文献实在太少,而且看着馆内不少藏品因为时间关系逐渐开始破损,我的心情很沉重。”曹军直言,“刺绣艺术是一座丰富的宝藏,我个人的力量有限,希望得到社会各方的支持。” 眼下,他正在筹划做一个江南刺绣文化展示、保护、研究项目,已与浙江理工大学、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达成合作意向。 “我希望可以建立一个展示、保护、研究刺绣纹饰的数据库,并筹划相关展览,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刺绣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魅力,领会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曹军说。
据中新网
本文来源:华西都市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