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兴趣是成功的发动机,而行动是迈向成功之路的不断实践”,我个人观点是:收藏入手的地方很多,但是师傅无固定之人,即使有,也是师傅带进门,修行靠个人。但是话又说回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从收藏角度来看,如何找到传道、授业与解惑的师傅呢?
我建议是:1.收藏名家的书面著作是传授理论知识之师,2.现场依附性学习藏家的经验,3.不小心“打眼”也是一种学习,唯有这样,才能无师自通:
收藏名家的书面著作是传授理论知识之师
众所周知,一个收藏爱好者并非天生就是,而是在后期不断学习与实践中不断磨炼出来的,例如马未都先生,原来主业是编剧,八十年代末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就出自他之手,但是当时的马先生就有收藏爱好,也赶上那时候收藏之风方兴未艾,那时他也是凭着自己的知识收藏不少好东西,作为一个儒雅之人,他能把中华文化的精髓植入于收藏之中,值得人敬佩。
从他所著的各种收藏知识的作品之中,有各种藏品的辨别知识、穿插着当时人对此的使用习惯,再联系到对现代人的生活影响,这种别具一格的方式摆脱了传统收藏类工具书所罗列的一大串机械而又古板的固定知识的不足之处。随着互联网盛行的“快餐型”阅读习惯,建议你抽空静下心来看看他的这些收藏知识的著作。
个人支招:收藏理论学习是对中国历史知识的不断吸收,对中华文化的不断了解,摆脱那种为了收藏而收藏的急躁态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藏家的书也是一个向你默默传授收藏理论知识的师傅,提供了你在收藏中去伪存真的理论指导。
2.现场依附性学习藏家的鉴定经验
若特地拜一个当地有影响力的藏家为师来学习收藏知识,那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与你萍水相逢,更无交集,那就一点办法就没有了吗?其实不然,你是否注意到你所在的地方是否经常举办各种中小型鉴宝活动或其它艺术类公益活动呢?若有的话,你是否想到这些藏家会作为嘉宾去参加那种活动的同时也会免费帮助部分藏友鉴定藏品呢?
若是这样的话,请你按时参加这些活动,在现场你就有亲眼看到藏家们在鉴宝活动中对各类藏品所提正确意见的机会,若方便的话,你可以充当观众简单扼要的向藏家提些对此藏品的疑问,对方大多会当场答复你的,这就等于现场免费传授你了对某些藏品的基本知识,你也可以用手机把这些藏品拍下来,方便的话可以把藏家的口头结论录成音频,自己回去整理,这种活动久而久之,也就锻炼了你在收藏中去伪存真的本领。
★个人支招:这种方法在收藏圈内又称“借眼睛”,就是你对某藏品不懂,但在现场借助藏家对此鉴定的过程中取得正确结果,等于替你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对此你要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时间一长,这就会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3.不小心“打眼”也是一种学习
收藏圈中“打眼”是家常便饭,但老是这样就得不偿失,就是马未都先生刚刚从事收藏的过程中也“打眼”过,何况我们这些普通收藏爱好者呢?国内的收藏品品种众多,例如玉器,从种类来看就有白、青、墨、碧与青白等,从产地来看就分和田料、俄料、青海料与韩国料等,从断代来看,就有新旧之分,再例如钱币,从质地来分,就有金、银、铜与铁,从朝代来分就有上万种。真是让人目不暇接。如果不小心“打眼”,请先别急着怪让你入坑的人,你先要自己分析一下:
o.如果入手的东西是赝品,它与真品有何区别?回去拿它与工具书的真品进行对照,实在不懂的话,你可以在不少收藏网站上发帖以寻求藏友的帮助,这锻炼了你沟通的能力;
o如果入手的东西是高仿,那你就要自己举一反三式地去想:既然此类藏品有高仿,是否涉及到其它类别呢?例如现在高仿的稀有银圆很多,是否还有与其相似的高仿机制铜圆与瓷器呢?这会逐渐锻炼了你对藏品的鉴定力。
个人支招:“打眼”不可怕,但不能对此就一蹶不振,对于费用低的就当交个学费,若是费用高的就要量力而行,通过每次“打眼”自己进行总结,找出原因,吃一堑,长一智,才能逐渐地去伪存真。
总结
收藏是一门学问,从传统拜师学艺方式来获取一个具体着手点已经变得不可能,只有自己加强收藏知识的理论学习,现场依附性学习藏家的经验,从不小心“打眼”中吸取教训这三方面展开,你在收藏中才能逐渐练好去伪存真的本领(并非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