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收藏 >> 收藏介绍 >> 正文 >> 正文

济南的时光机7旬老人收藏万件老物件

来源:收藏 时间:2023/3/10

「本文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济南11月27日消息(记者唐磊见习记者潘可鑫)人们想留存的记忆有很多,而崔兆森选择把老济南的记忆留存起来。

老济南的第一台电脑是什么样子?第一批缝纫机是什么样子?过去用的“大哥大”手机是什么样子?从年创刊至今的全套《大众电影》杂志是什么样子?这些几代济南人的回忆都可以在济南齐泉博物馆里找到答案,而它的主人就是崔兆森。

崔兆森,年出生。年,他开始收藏自家老物件和生活档案资料,后来自办家庭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每年观众有数千人,年获得“济南好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说起收藏,许多人都以为是为了增值、投资,但是我的收藏不是文玩珍品,都是我们寻常百姓家曾经使用过却早已淘汰的老物件,是为了记录我生活的点滴、记录我的一辈子。”崔兆森告诉记者。在这间屋子中走上一圈,仿佛走过济南几十年的历史变迁,感受到社会的进步以及浓厚的生活气息。

崔兆森和他的博物馆(央广网见习记者潘可鑫摄)

崔兆森收藏的老钟表和电话(央广网见习记者潘可鑫摄)

崔兆森收藏的带锔子的碗(央广网见习记者潘可鑫摄)

崔兆森母亲当年做针线活用的箩筐(央广网见习记者潘可鑫摄)

崔兆森收藏的手机(央广网见习记者潘可鑫摄)

崔兆森母亲的嫁妆(央广网见习记者潘可鑫摄)

崔兆森介绍,齐泉博物馆中共有多件藏品,“这些藏品中有我小时候用过的带锔子的碗盘、有母亲当年做针线活用的箩筐、有过去的嫁妆,有父母、我及女儿三辈人的语文课本,有年的‘大哥大’手机,甚至有从年创刊至今的全套《大众电影》杂志……”崔兆森告诉记者。

最珍贵的收藏——写了51年的日记

崔兆森写了51年的日记(央广网见习记者潘可鑫摄)

崔兆森的第一篇日记(央广网见习记者潘可鑫摄)

年,21岁的崔兆森被分配到济南日报社编辑部资料室工作,在资料室两年的工作经验让崔兆森养成了积累、整理、收藏资料的习惯。年崔兆森入伍后,这种习惯得到进一步强化。从入伍第一天,崔兆森就坚持每天写日记,一写就是51年,如今已经写了本。“这是我最珍贵的收藏,也是这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的存在让我的每一天都没有被尘埃覆盖。从社会大数据来讲,这个日记也记录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崔兆森告诉记者。

传递感情的书信

崔兆森收藏的书信(央广网见习记者潘可鑫摄)

年,崔兆森参军入伍时,写书信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科目”。崔兆森每周都会给家里写信,寄托思念之情。在当时,写信、寄信、盼信、拆信到回信,每一个过程都让崔兆森充满期待,也让他体会到“家书抵万金”的感觉。

除了家书,崔兆森保存了自年之后收到的所有信件,他按照年份和时间一一排列整齐,他说里面记录着他复杂而深刻的感情。崔兆森介绍,他写的最后一封书信是年12月2日写给他在国外求学的女儿,最后由于寄件不便,没有发出去。后来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与家人的沟通工具也从书信变成了手机,而书信则成了他纪念馆中记录岁月变迁的“见证者”。

始于爱好的收藏——《大众电影》

崔兆森收藏的全套《大众电影》杂志(央广网见习记者潘可鑫摄)

崔兆森收藏的《大众电影》杂志(央广网见习记者潘可鑫摄)

在崔兆森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校就组织他们看电影,从那时起,他就喜欢上了电影。他不仅喜欢看电影,还喜欢“读电影”,他收藏了《大众电影》从创刊到现在的全套杂志。“我收藏《大众电影》是出于爱好,上个月的《大众电影》我也买了回来。”崔兆森告诉记者。

崔兆森把收藏的《大众电影》按照年份分类,再用牛皮纸袋装好,排列得整整齐齐。崔兆森介绍,《大众电影》杂志真正的收藏之路始于年10月份,从那以后,崔兆森逛文化市场、旧书市场,甚至跑到北京、上海等地去寻找《大众电影》杂志。年,崔赵森终于集齐全套《大众电影》,达成了他的愿望。

崔兆森表示,收藏这些老物件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留住老济南的回忆,记录他这一生,他希望通过这些老物件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过去的济南,也能把这些回忆分享给大家。“我也想告诉我的下一代人,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崔兆森告诉记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