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收藏 >> 收藏介绍 >> 正文 >> 正文

这件青铜器碎成多块花纹也不精首博为何定为

来源:收藏 时间:2023/10/10
说这个捡漏啊,以前还真是有漏可捡。上世纪70-80年代,就有人多次从废品站捡漏回宝贝。比如今天收藏的首都博物馆的这件青铜重器,就是年从北京物资回收公司的废品堆里捡回来的残片,然后修复成器的。今天此物已经是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件宝物叫什么呢?作为一件残器,它有什么样的艺术和历史价值能够让专家们扼腕赞叹,然后还定为一级国宝文物呢?它来自何方,为何会出现在废品回收站而不是古董行或文物商店呢?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件文物的真实面貌吧。历史影像之班簋此器名为班簋,又称毛伯簋,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铭文字,记叙了贵族班跟随毛伯出征讨伐东国的历史。此物高22.5厘米径25.7厘米,尺寸并不算大,纹饰相比其他青铜簋而言,也不算精美。只论器物大小和精美程度,此器虽然珍贵,但作为一件修复器,定为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还是不太够分量的。那么是不是专家定级错误了呢?我们先看一下何谓青铜簋。西周青铜簋簋,是古代青铜礼器中最重要的器型之一。按照周代的礼制,士以上的贵族饮食起居都有一定的规矩,吃饭时使用的家伙事也属于礼制的范围。《周礼》中规定,天子饮食,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也就是说,从西周时期开始,天子给大家定了规矩,多大级别用多少青铜器,用何种青铜器,这个不能乱来。否则就是僭越。而僭越,就是大不敬,在古代是杀头的死罪。那么,这个簋是放什么东西用的呢?说白一点,就是类似于今天的饭锅,也就是盛放各种主食使用的。有朋友要说了,难道天子一餐要吃这么多饭吗?西周早期簋我们说周天子吃饭的时候,用八个簋盛放主食,其实并不一定就是说他一次吃八种主食,而是一种礼仪性的规矩。你到了这个级别,才能用这么多餐具。也必须用这么多餐具。所以,这个青铜簋并不简简单单就是个盛饭的锅子,而是钟鸣鼎食之家等级和身份地位的象征。周代青铜器里等级最高的器型,第一是鼎,第二就是簋。因为这两样东西是不能乱用的。不管你家多有钱,没有爵位,达不上最低的士这个级别,就都是庶人,吃饭是不能列鼎而食的。这就好像军功章一样,不能仿照和私自佩戴一样。搞明白了这个簋的重要性,再回来看看这件班簋。西周早期方座簋器型独特,等级极高这件班簋之所以珍贵,首先在于它器型独特:簋这种器型商代晚期就出现了,当时多为圆形,没有底座,纹饰也比较简单。商代,簋的重要性还不高。因为当时商人好酒,所以很多青铜器都是酒器,商人也没有谁谁谁用几个鼎几个簋吃饭的规矩。簋这种器型当时刚刚出现,数量也比较少。一般以圆形无底座双耳簋为多。而到了西周,本为普通器型的青铜簋,因为周公制定周礼,地位一下子提高了。周人因为商纣酗酒而亡国,所以周初就严令禁止酗酒,酒器因而大量减少,而食器大量增多。这样,簋就成了仅次于鼎的礼器。春秋时期的青铜簋簋,就是在周人禁酒的大背景下,被提升为鼎簋配的高等级地位的。西周的簋,圆形居多,方器大量出现,带底座的簋也比较多,有簋座一体的,也有簋座分体的。但无论何种簋,类似于班簋这样的以四个象鼻子为腿作为器物底足的,极为稀有。据笔者所知,好像存世仅有两个还是一个,时间太久记不清楚了。所以,班簋作为簋的一种,代表了礼器青铜簋的一类器型,非常罕见,故而珍贵。商代青铜簋宋出清藏,身世显赫班簋之珍贵,其次在于它传奇的身世。班簋,北宋年间出土于陕西扶风,后来一直收藏于清宫,是乾隆皇帝的爱物。在清高宗敕令编撰的皇家收藏青铜器大典《西清古鉴》里,就记录了这件宝物,当时的名称叫做周毛伯彝。乾隆皇帝还按照它的样子让景德镇御窑厂烧制了一件古铜彩瓷班簋,可惜图片找不到了。可见乾隆皇帝对班簋的喜爱。那么,这件清宫旧藏的宝物,为何没有被故宫博物院收藏而出现在废品堆里呢?按道理来说,这么贵重的青铜宝器,就算流失清宫,也应该被古董行收买或民间藏家珍藏,而不是被送到废品站吧?班簋是如何流失出清宫的,史料没有记载,专家考证,应该是清末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时候的事情。此物在战乱之中流出清宫,却没有出现在民国时期的古玩商铺,可见有人知道此物的价值,而一直偷偷的珍藏着。那么,为什么它又会出现在废品站呢?专家指出,班簋之所以出现在废品站,和文化大革命有关。当时这件宝物极有可能被抄家的红卫兵抄出,然后当做四旧砸碎捣烂,所以才会被当做废铜卖到废品站。还好,在进入熔炉之前,有人慧眼识宝,把它从熔炉下抢救了过来。这么珍贵的北宋出土西周青铜器,早在清高宗时期就被皇家著录,最早的收藏者极有可能是北宋徽宗,辗转流传于世间近千年而不灭,最后差点化成铜水,其扑朔迷离的身世本身就是一段传奇,班簋的珍贵可想而知。毛伯伐东,堪比尚书班簋之珍贵,更在于它的铭文史料价值堪比一篇尚书。班簋由于最早为清宫收藏品,所以在青铜器历史上可谓赫赫有名。郭沫若先生在得知发现《西清古鉴》上记载的班簋原物之后,欣喜若狂,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做《班簋的再发现》。因为在此之前,郭老就对班簋有过研究,却没有见过原物。班簋上的铭文,历来争议很大。铭文虽只有个字,但涉及到的西周历史人物却有周王、毛伯、虢城公、毛公、邦冢君、吴伯、吕伯、毛父、公、班、皇公、文王、王姒、文王孙、(邵考)爽十五位之多。其主要内容说的是某王某年八月,毛伯率领队伍征讨东国,三年平定东国之事。这里的王是谁,说的是何时之事呢?《西清古鉴》认为铭文中的“毛公”是成王时人,以“伐东国瘠戎”为成王东征淮夷徐戎之事。郭沫若也认为毛公为周成王之叔父,是周文王之子毛叔郑,也就是《尚书顾命》中的毛公。而陈梦家先生则认为,毛公为文王之孙,而非文王之子。由于铭文深涩难懂,此器到底是谁做的,目前尚未有定论。不过,此器为西周早期器当无大误,其圆簋的器型可以看出商代的影子,而添加的四个兽首和象鼻足,当是西周早期金工的创举。班簋到底写的是谁的故事,只能留待学者考证了。我们今天还能在博物馆看到这件几千年前的珍贵历史文物,堪称幸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