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黄金,盛世收藏。如今国内经济兴盛,收藏市场也是一片繁华景象,收藏热一浪高过一浪。据统计,我国仅是民间收藏者就超过了万人,拥有藏品可能高达10亿件。
可是入市容易,生存太难。去年的一次春拍会,就让大量民间藏家们败兴而返,甚至还有民藏家哭诉,自己的藏品都没被拍卖会正眼瞧过,就被拦在了门外。
风声鹤唳喊拍声起伏的拍卖场,民间收藏市场却在悄然崩塌,一片低迷,藏家们手里的宝贝找不到舞台一展芳华。万民藏家究竟何去何从,为何民间收藏市场一直萎靡不振?
一:藏品的流失
国内拍卖行的负责人曾说过“民间的收藏品真货太少,大多数都一眼假。”不少业内人士也曾抱怨过目前市场上的货十假无真。
然而在国外却是截然相反的景象,各个国家拍卖会的中国文物资源源源不断,甚至不少欧美艺术品经纪人表示数量多的几十年都处理不完。
之所以造成如今的现状,也是因为老外们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大量吸收国内的文物藏品。美国的《艺术品与财富》杂志也曾写过,近30年来仅从香港一地流向海外的中国文物就高达上千万件。
民间的藏品大量流失,这就说明了藏家们手里真正的藏品数量有限,有相当一部分藏友们手里的并非真品。
二:利益的垄断
然而就算那些坐拥真品的藏家,在业内也找不到出路。
由于大量流失所造成的国内民间收藏市场缺失的现状,市面上的藏品基本上“十藏难有一真”,再加上国内鉴宝专家的平均水平落后,高端市场已不再想投入精力在成千上百个赝品里寻一件珍品,成本实在太高。
而且即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寻到真品,还要把蛋糕分一大块给民藏家,这笔买卖太不划算。不如放弃民藏市场,控制文物现有的“存世量”,继续上炒价格,垄断整个行业内的利益,资本还可以做一些暗箱操作,何乐而不为。
收藏家们的心,也再一次凉透了。
三:毁掉的“信誉”
民间收藏市场的一蹶不振,也曾让业内的专业人们焦灼,甚至国家都呼吁让“民间文物活起来”,出台了大量鼓励政策。但国内的“民藏路”,还是任重而道远。
在国内大量“炒家”和资本家介入之后,民间古玩收藏已然不是一种文化收藏兴趣,它已经变成了“利益之争”,收藏行业早已变了味。
有些古玩鉴定专家们,也经受不住资本的诱惑,收取着高额的鉴定出场费却在节目和鉴宝机构里信口开河,割了无数民间藏家的韭菜,让鉴宝行业劣迹斑斑,是他们专家自己毁了专家的“权威”,也毁掉了整个民间收藏业的“信誉”。
赚了一波块钱之后,幕后大量的操手们快速立场,最后只剩下一地鸡毛。
那些手里真正收藏着精品真货的藏家们找不到出路,造假龙头、圈钱“炒家”们却占据了主流地位。
尽管现在的收藏市场正在重建信誉和规则,但民间收藏业的未来和趋势却是一个持续长久的话题,想要保持它的可持续性发展,指望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只有提升自我的知识储备,加强对自己手里藏品的认知,才能不再完全依赖于所谓的“权威”,少一些质疑也有助于跟市场重新建立信任。
我有一位在沉香收藏圈子里待了7、8年的朋友,他告诉我,他在刚入行的时候也被药过,甚至还被网上的一些“专家”所骗过,一度想要放弃沉香收藏爱好。然而圈子里一位老先生给他推了一本《沉香投资收藏谜中谜》,他看过之后的确受益匪浅,里面不仅写了如何分辨沉香的真假、产区,甚至还有行业内套路和黑幕,看完以后自己都成了“半个专家”。
这本书的作者孙玉辉,也是香至尊沉香的品牌创始人,深耕行业十几年,近几年沉香行业内也是假货泛滥、乱象丛生,他也竭尽自己所能的在挽救“信任危机”,不少圈子里的香友都跟他是老朋友,常常一起讨论收藏心得。
尽管现在的民间收藏市场纷繁复杂,民藏家们不知何去何从,但我国的收藏市场必然是愈加规范的,民藏行业已然未来可期,短暂的冬眠期之后必定迎来春天。收藏爱好者们也要不断丰富自我,下一个收藏业的风口或许就在不久的将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9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