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收藏 >> 收藏市场 >> 正文 >> 正文

二喵子谈收藏

来源:收藏 时间:2022/9/15

收藏的概念是“对物品的收集、储存、分类与维护的癖好。通常是指有价值的古董或书画、集邮等收藏项目”。二喵子虽没有此癖好,也不懂鉴赏,但在生活中却有一些关于收藏的故事,愿意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第一次接触收藏品

我第一次见识到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品大概是在小学2—年级。我班有一个同学,名字好记但不好认,是“十二地支”里的“寅”字,那时大家都不认得,个别老师也念成了“演”。他个子很矮,很淘气,坐在第一排,印象中总穿着一件毛茸茸灰色带黑斑点的外套,加之脸上白一块黑一块的(风吹的脸煽了)所以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感觉他像一只小动物(单纯是小孩的直观感觉,没有任何侮辱人的意思)。我和他虽然不是好朋友但由于都是小个子(我发育比较晚,上中学才长个),站排离得近,便时常在一起玩。记得当年流行用塑料绳和螺丝垫做毽子,基本人手一个,而他的毽子是用“铜钱”做的坠子,感觉很高级;他还用铜钱和我换过花花纸(烟标纸)与别的小朋友换过pia叽,问他哪来的?他说这都是他爸爸带回来的,他家有很多这样的铜钱,出于好奇便约了同学一起去他家看。记得他家院子很小,房子也低矮阴暗,室内弥漫着一股铜锈味,墙上和柜子上铺满是用大相框装裱的各类古钱币,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刀形、人形”等异形的古钱,不知是按什么排序,码的整整齐齐。依稀记得他家镜子上还贴着小黄纸(现在回想可能是”符”)和用黄色绸布裹着的不知什么东西挂在门框上。那时没有古董的概念,更不懂其经济价值,就是莫名感觉神秘。后来记不清他是转学了还是什么原因?我对这名同学的记忆就停留在那么大,之后就再也没有印象了。现在回想起那一屋子古币和同学名字的“讲究”,我想他爸应该不是一般人,可能会“寻龙分金看盘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后话:上网粗略的了解一下,那个“人形的”叫布币,又称铲布,是春秋战国时期流通的铜币,感觉和土豪朋友失之交臂了……

当年看到的就是这样的刀币、布币

身边人的“捡漏”经历

“捡漏”是卖方不懂,买方懂,买的捡了便宜;“打眼”是买方不懂,卖方懂,买方吃了亏。大概是年左右,我单位有一位业务能力很强和我关系很好的张姓老同志。一天下午老张把自己锁在办公室里,当我敲开门的时候,他正满脸亢奋的欣赏着桌上的一件东西。我记得是一个一尺多高,发暗黄色,莲花造型的摆件,很重,像玉石但入手并不凉,表面被侵蚀的锈迹斑斑,边缘缝隙中还有黄土,感觉年代很久远。由于我和老张关系不错,他没避讳我,说“这东西是午休时出去逛街,遇见两个拎着编制袋的农民工喊他,说在工地挖出个东西,问他要不要?”那时房地产方兴未艾,遍地都是建筑工地,挖出东西也并不奇怪,但我的第一反应却是“老张让人骗了”!我虽不懂鉴定,但这个套路很耳熟,因为我家有几个在我媳妇还小的时候,岳父出门带回来的“小金佛”,岳父当年的遭遇与老张如出一辙。我拿起桌上用来别报表的大头针,在这个摆件的底部用力刮了几下,竟刮出了“丝”。那一瞬间,老张像突然清醒了似的,装上东西拎起编织袋就出去了。此后,老张再也没提起过这件事情。这么多年过去了,老张早已退休,不知那个物件是不是像“小金佛”一样,也还有人保留着?后话:其实这种行为不能称之为“捡漏”或是“打眼”,因为这不是在古玩行里比眼力的问题,这是有预谋的诈骗。另外,本人怀疑是不是有一种药物,能让被骗人在一段时间内头脑不清醒,据我岳父回忆和观察老张,都有些反映迷糊迟钝的感觉。

我家的“小金佛”

我的“藏品”

最后谈一下我的藏品,首先我没有家传,其次还没有闲钱。所以我的藏品注定都是不值钱的无用之物,说好听点,“就是我留下了一些对我而言比较有意义、有故事的东西。虽杂乱无章,不成类,但感觉看到“它们”就能想起点什么”。收藏,先收再藏,所以一定要有藏的地方。恰巧,父母家西山墙有一个仓房,房子虽不大,但足能陈列下我的“藏品”。

西山仓房与当年的柜子、冰箱、钟和乐器

介绍我的藏品,就不能不提收藏大家马未都。本人非常喜欢马先生,特别爱听他“都嘟”历史、旧事、文物、瓷器、家具等等。他的作品我基本都有拜读或收听过,感觉受益匪浅、耳目一新。还有就是我们俩爱好相投,都喜欢猫。他收藏了好多紫檀、黄花梨的古代家具,我留下了父母结婚时的立柜、箱子、椅子;他收藏了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我留下了几代人都用过的贴花盘子和大碗;他收藏许多古人用过的器具,我留下了爷爷抽过的水烟袋、太奶用过的补袜板和太爷买的大挂钟......。他有观复博物馆,我有“西山小仓房”;他养了一群观复猫,我养了一只傻二喵;他的猫能招人,我的喵能吞针......虽然我们身价还有差距,但也可谓是各有所长吧......。

太爷留下的钟、水烟袋和我出生前的椅子

很长的一段后话:

最大的藏家毋庸置疑是“国家收藏”,各地大小博物馆、古建筑群、原生态小镇等等都是国家的藏品;次之如观复博物馆、建川博物馆、天津瓷房子、紫檀博物馆等民间藏家,在一定领域内藏品无人能及,也均有传奇经历和故事。现在是“盛世文玩”的时代,国家和民间都在致力于对文物、文化古迹的收藏和保护,这也是“保护文化遗产,彰显文化自信”的体现。可能与年龄有关系,近些年非常喜欢看收藏类的书籍和节目,看多了也有些不成熟的思考。不按品类,不分朝代,我将收藏(包括建筑)按“意识时空”分为“前人记忆”和“今人记忆”两大类。现在的人没有经历过、感受过和使用过,没有直观认识的就是“前人记忆”(很有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我们亲身经历,直观感受,充满回忆的就是“今人记忆”(可能无价值)。今天随着城市的改造和极简主义的生活态度,这些有温度无价值的“今人记忆”正在消失。在如今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环境下,希望我们的城市能给“今人记忆”的“中年建筑”留下一些空间,“以旧做旧”保留它曾经的样子,给我们的回忆留下一些影子;希望每个家庭都能给自家无用的“老物件”留个空间,挑两样给孩子们留下一个念想。有一天它们可能也会成为有价值的“前人记忆”。

我们这这座城市已经消失了的记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