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邢腾龙
日前,禹州青年藏友张元浩近年来长期撰写古钱币研究文章向收藏界知名期刊《中国钱币界》投稿,被该期刊钱币收藏协会吸收为“永久会员”,成为该协会中唯一的一位河南省县级籍贯会员,并受到西北大学教授、西安高陵钱币博物馆馆长、古钱币专家张振龙老师的高度赞誉,题字“泉痴”作为留念。
收藏之路,源于兴趣和热爱
“泉”古音与“钱”相通,因货币如泉水一样流通,所以钱币别称为“泉”。热爱古钱币收藏的张元浩是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的一名客户经理,刚过“而立之年”的他虽然年龄并不大,但是对于古钱币的热爱与收藏却有着近二十年的时间。可以说,张元浩每天工作与生活都是在和金钱打交道。正常上班期间是与现金人民币相处,而下班回家后他便俯下身子与古钱币为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财迷”。如今,从事银行工作已逾八年的他,无论是柜面业务、厅堂服务以及信贷业务都有着自己丰富的业务实践与工作经验。然而,在单位中常常为人津津乐道的并不仅仅因为他是个业务技能全面的老员工,更多的是他对古钱币热爱与痴迷的那颗“赤子之心”。据统计,目前张元浩共收藏各个历史时期的古钱币真品约余枚(套),从最早的夏朝晚期“天然贝币”到民国时期的各版别“银元”,其藏品历史跨度前后约为四千多年。
说起自己古钱币收藏之路的起点,还是源于十八年前的那个冬天。当时孩童时期的张元浩,偶然间在旧木箱上发现了一枚锈迹斑驳的“乾隆通宝”老铜钱,上面所镌刻的汉字与满文立刻引起了他极大兴趣。向家人询问了这枚钱币的来由后,没想到这次发问却在他那颗幼小而稚嫩的心灵中萌发出热爱古钱币的种子,从此他便开始了难以割舍的古钱币收藏之路。
“学生时期,家里给我的零花钱都是经常被我存了起来。买小人书、买健力宝和零食跟小伙伴们换老铜钱”。步入中学后,他渐渐地不再满足于自己所熟悉的人际圈子,着手利用寒、暑假期和周末业余时间下乡入户换铜钱,一个人、一个茶杯和一个背包四处寻觅古钱币成了他最大的乐趣。那几年的时间里,为了能够换到更多的古钱币,他曾涉足过登封、郏县、襄城等家乡周边的多个县市,最远他还曾去过洛阳和开封等地。“下去收东西就像寻宝一样,总会有‘发现新大陆’般的惊喜与意外,有时候能从人们手里换到好东西,那真是笑的几天都合不拢嘴。虽然苦也累,但是内心和精神世界却是无比快乐的。”张元浩笑着回忆道。
初心不改,只因无悔与执着
由于收藏经验的逐渐丰富,他愈发开始热衷于对古钱币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平日里注重收集钱币方面的资料,埋头做笔记和写总结,闲暇时就翻阅古钱币理论书籍提升自我。逢年过节或者是亲友聚会,大部分时间他往往总是缺席,一个人、一支笔、一本书、一杯茶独自在家中呆上一天,徜徉其中,渐渐地他被亲朋好友视为一个“怪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书案上积压了大量手稿,这也为他日后着手撰文投稿储备了第一手资料。他回忆道:“当时大家都说我不打游戏、不爱KTV唱歌、也不爱出去交友,显得不合群,与同龄人相比爱好显得过于‘老土’”。然而,就是这个被很多人看成“老土”的爱好,曾经差点为他带来不菲的收益。
年夏天,一位许昌藏友无意间见识到了他多年以来的藏品,立即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没成想,第二天这位藏友便专程带着现金来到禹州登门拜访,当即表示愿意出十五万元的重金买下他所有的藏品。面对这笔突如其来的“财富”,一家人当场就楞在了那里。在物价并不算太高的当时,十五万元对于一个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娃来说确实是一笔不菲的资金,尤其是自己即将面临找工作和日后结婚买房,更是急需要这笔钱来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所以,家里人在一旁时不时地暗示他赶紧同意下来。
可是,想一想自己这么多年来的付出,再看看这些被自己用高倍放大镜把玩和端详过无数次的古钱币,难道这一切真的永远就要属于别人了吗?经过反复而激烈的思想斗争,当在场所有人都认为这笔“交易”一定能够顺利达成的时候,他却出乎意料地婉拒了这一切……没有好好把握这样一个“机会”,家里人对他自然是埋怨不断。没过多久,这件事情便在小区里传开了,大家都认为他“脑子有病”而且还病的不轻。可不管别人咋说,他都始终没有后悔过。每当有人当面提及这件事的时候,他总是笑着说道:“兴趣爱好与金钱无关!”然后淡然一笑了之。
笔耕不辍,书写“泉”乐人生
钱币虽小,却别有“洞天”。张元浩认为收藏古钱币的真正乐趣在于学会“品泉”——品读其历史,“赏泉”——欣赏其艺术,“研泉”——研究其内涵。通过对一枚枚古钱币的研究和考证,可以清楚了解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冶炼工艺、社会风貌、民俗文化等等,更可以对今天的货币流通与发行提供很好的启示与借鉴,这也正是他为何如痴如醉专注于古钱币研究的真正原因!近二十载古钱币收藏之路,酸甜苦辣、各种体悟、实属不易,却从未能够阻挡张元浩对古钱币收藏和研究的痴迷。
这些年来,他不断地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夯实古钱币理论基础,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准。同时,他还常常奔走于郑州碧波园古玩大世界、许昌文峰塔、禹州大同路、神垕镇、浅井镇等多处古玩市场,为的就是增加自己的眼力和见识。经年累月,积累已久,思索加深,着手撰文投稿便成为了他另外一个乐趣。有时候,为了一枚新的藏品,他会花上几个月的时间反复思考与查证;有时候,他也会翻阅史料,考证历史上货币滥发所引发事件背后的根因。由于他“不求数量,只求质量”的撰稿特点,约稿的杂志社和期刊经常对他是屡屡催要,但是仍然无法动摇他“慢工出细活”的投稿原则。不管怎样,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来阐述自己的思考与见解,永远是他孜孜不倦的追求。
通过近几年来的积累和研究,张元浩先后向《中国钱币界》期刊投稿《透视饼货泉的本质》、《由一枚银质口含钱说到中国丧葬礼制》、《品泉、赏泉、研泉、乐在其中-一位八零后小伙对“孔方”的挚爱》、《透过“乾元重宝”钱-浅析古代货币中的一些奇怪现象(上)、(下)》等十余篇文章,翻阅和学习的古钱币理论专著近百余本,其文章研究内容涉及钱币学、货币史、考古学、民俗学等多个领域,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学者型”藏友。
未来可期,钱币为媒说家乡
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对于自己的古钱币收藏和研究,张元浩则有比较清晰的规划和想法。他总认为收藏古钱币的意义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经济价值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