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收藏价值的书画藏品如何进行数字化处理转化为当前流行的数字藏品呢?根据年1月“博物馆头条”发布的“全国文博数字藏品(NFT)发行月报”可以看到,我国已有多家博物馆通过区块链技术发布NFT数字藏品,且一经发售短时间内便被一抢而空。区块链技术让数字藏品在包含了文物基础信息的同时,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供人观赏,交易关系也能得到官方上链确权。在文化传播、艺术品收藏与鉴真、艺术品流动与保管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此种现象正说明了,博物馆书画艺术品与受众之间的关系逐渐从实物导向型转化为信息导向型。而这种模式的逐步建立,促使各大博物馆加快了馆内书画藏品数字化建设步伐。
作为区块链产业的重要版块,国内数字艺术品顺应数字科技的发展浪潮,成为了区块链技术应用已落地的新兴赛道。数字艺术品的形式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将己经成型的数字艺术品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加密处理;第二种是将传统艺术品先进行数字化转化,例如照片、视频等形式后再进行数字加密处理;第三种则是一体化数字艺术品,通过将艺术品实物与数字所有权凭证分离的方式。藏家可将艺术品委托专业机构保管,而通过所持有的数字艺术品所有权凭证实现权属证明。国内书画数字艺术品的发售大都选择了第二种形式。以甘肃省博物馆年2月28日在腾讯幻核上架的数字藏品“魏晋社会连环画”为例,此次发行的六款数字藏品:《耕种图》、《牧畜图》、《烤肉煮肉图》、《双驼图》、《宴居图》、《采桑图》均采用了科技公司使用区块链技术,先将藏品实物转化为数字藏品后进行发售。
明清书画展品如见(清)郎世宁、蒋廷锡的《荷.犬图》、(清)慈禧太后的《花卉》、(清)郑板桥的《竹石图》等。
清代书画延展所展出的郑板桥《竹石图》,郑板桥(年-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郑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清代学者像传》说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自己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竹石图》是一幅水墨写意画,画面简括,只写四竿修竹和巨大的湖石。竹竿粗细有别,竹叶错落纷呈,竹竿长短有殊,或作左倾、或作右斜,虽四竿修竹各自独立生长,但却顾盼有情,瘦石棱角分明,屹立于竹后,大有横空出世之势。石用中锋勾勒,笔致瘦硬秀拔,皴擦较少,以皴染间施笔法画出嶙峋突兀峭岩的质感和体势。竹竿纤细、坚韧而劲挺。表现出了不为俗屈的活力。竹叶用浓墨和淡墨交替挥毫,以草书中竖长撇法运笔,密中见疏,乱中有正,充分表现出竹劲石坚,显示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左侧的题跋,洋洋洒洒百余字,其中道出了他的秀竹往往挺立孤直、倔强不驯的内涵,他提倡“瘦劲孤高”、“豪气凌云”,讲究既有“节”又有“品”。这幅传世作品非常具有收藏价值。
对于这些清代传世的书画作品,我们就可以采用科技公司的技术先将藏品实物转化为数字藏品后,然后对数字藏品上链的形式进行发售,将实物产品转化为数字产品,使更多的清代书画收藏家和爱好者可以随时随地地欣赏到自己心怡的作品,并且用相对低的价格收藏它们。
随着数字藏品的市场发展,越来越多的发行平台入场之后,更需要我们擦亮眼睛去辨别各个平台以及抢购数字藏品。因为任何投资,都会有风险的存在。对于新老藏友来说,正确的收藏心态才是至关重要的。
1、作为艺术收藏的心态
数字藏品本身可以看作是艺术收藏品的数字衍生,就好像很多人投资收藏艺术品一样,当我们用这样的心态,去选择购买数字藏品时,自然也会回归其本质。买到一个数字藏品,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APP观赏,也可以通过数字藏品链接到一个收藏圈的人;
2、传承和弘扬文化的心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过一些文物古迹、非遗传承往往存在于博物馆、景区等等。通过数字藏品的方式,这些值得传承的文化可以被更多人看见,而收藏者也可以成为其中的一个传承人。
数字藏品是一个很新的领域,无论是发行平台,还是参与收藏的藏家,都有一些投机、炒作的现象存在。大家要拥有正确的收藏心态,才不会患得患失,也可以让数字藏品得到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