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收藏 >> 收藏发展 >> 正文 >> 正文

登楼吟咏诗词33首附点评家山一水隔天

来源:收藏 时间:2023/2/15

有奖题诗活动

本期题目,登楼,少陵悲苦,仲宣惆怅,崔颢思乡。家事,国事,天下事。总有一事让你关心。请各位登楼,感叹一番。题目可自拟,但必须登楼。本期律绝词不限。

全部作品展示:

青言在前

每次执笔集评之前,其实我都有一定程度的惶恐。

我曾经说过,评诗固然是一件很自由的事,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同时也是很郑重的事。假使诗人的意图表述的并不明白,那是诗人的过失,假使诗人已经表述的很明白,你却没有看出来,那是你的不足,假使诗人表述的一般,但你却看出了超过诗人意图的意图,那你更胜诗人一筹。

我自然不敢轻易将自己视为高过诗人一筹,但却很害怕在评诗中暴露自己的不足——假使诗人表述的很清楚,我却没有看明白,那不是轻易就暴露了自己的无知和鄙薄。

何况,凭我的年纪、水平,又如何敢称能够将一阁之作评的全部精准无误呢?

因此,集评便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是绝不可以等闲视之的,因为你必须尊重每一篇上交的作品,公正的对它进行评价,或者你的评价得当,或者你的评价不当,但必须用心去完成。因我估计,大多数的作品,相信也是诗人用心去浇筑,即便这其中有力有未逮的,那不是他的过失,毕竟他或已尽全力。

所以,有时我因为时间的关系,只是戏言乱评,也都会进行标注,以防伤害到诸诗友。

但,当我认真去写的时候,如果真的伤害到诗友们,也只能感谢诗友的包容,并道一声抱歉与无奈了。

那么,我们接下来要说的是,以什么标准去评价一首诗的优劣?

也许我们并不知道具体的标准,但绝对有一条并不是标准,即“喜欢与不喜欢”。

喜欢或者不喜欢,可以是投票的标准,但绝非衡量一首诗优劣的标准。

试想,好读乐天诗的,恐怕不会欣赏昌黎诗,喜读晏殊的,估计也不感冒辛弃疾。但,喜好辛弃疾的,就可以把晏殊词全部归为垃圾吗?喜欢浅白的,就可以认为所有高古的诗全是废纸吗?

我想,这绝不可以。因为,你算老几?你喜欢的就是好的,不喜欢的则不好,这是极度的专制和独裁,这也绝不利于自己诗文的成长和发展。

究其根本,“喜欢的就好,不喜欢的就不好”和“好的我才喜欢,不好的不喜欢”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所以,论诗不论心,我们多从章法布局,文笔脉络上去找寻,判断诗是否通顺流畅,是否将诗人想要表达的传达给我们,而诗中的中心和主题,则作为个人喜好来评定,由此去寻找知音。

那么,我有没有资格和能力去撰写集评呢?

事实上,论天分,论才华,论幼学,论家教,我都弱于常人,绝非天生做诗人的材料,但我却有立志做诗人的坚定与热忱。

我相信,不论是写诗或者读诗、评诗,我都当做一件庄重和严肃的事情来对待。我极度不在意大家对我的评价,却极度在意大家对我诗评的看法,若果我评价不当,伤害了诗友,那我将极度难过,如果评价精当,诗友自己接受不了,我亦会反思自己使用的语言。

因为,诗是心魄所化,或写或评,都该竭尽心血才是。

1.登楼3票

王伯刚

鱼雁杳踪迹,诗书枉断肠。

登楼趁无月,怕染一心霜。

太可怜了,忍不住安慰;

小绝机巧,转结无理而妙。1,三句转的巧,尾句点睛妙。

:五绝开篇不入韵,启承用对仗句,是常见的句法。启承写音书难传,空写相思,点明主题,点明了这是一首相思之作。

转句由陈述感慨转入人物的动作情态,正因为“鱼雁杳踪迹,诗书枉断肠”才要趁无月时登楼,前二句是第三句之铺垫,第三句是前二句之结果,而尾句是转句之因由,全诗浑成,联系紧密,即便是放入五绝选辑中,也堪为获奖之作。

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着力炼的,是“怕染一心霜”句,这个句子初一看也确实好看,以霜喻月光,以心上染霜喻月光使人生起相思之情,这是非常见功力,也很妙的句子。但是细细看来,这其实不太像古人用的句法,而更像是新文化运动以后,现代人的语言。譬如说肩上染霜,肩是实的,霜是虚的,这其中有一个虚实结合的反应,心上染霜,心是虚的,霜也是虚的,反而不似古人味儿。

五绝字数少,因此在遣词用句上,必须精细推敲。我们所谓的典故,其实和成语类似,很多成语、典故,本身就带着一些感情,因此使用这类典故,就可以用最少的字句,来丰富诗句的内容。

比如我们看“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就是柳絮,柳和离别的关系,我想无需赘言,子规声凄苦,也适合别离之时,如果换成其他的树,其他的鸟,就没有这味道了。本诗也是如此。鱼雁是书信的意思,古人使用,往往表达音书难寄,本就有相思之意,用在此诗中,相得益彰。

个人认为,本期绝句神品之作。

鱼雁,书信。前两句思人或思乡之状,思人的可能性更多一些。转合二句有奇思,古人用霜这个意象可以表示离别痛苦、羁旅的艰辛、思妇之愁苦、孤高的操守、思乡等等。整诗思路不错,但无月而登楼总觉得怪怪的。

无景无情,空景空情。

12,34之间看不出联系,四句都不错,哥们常联系哈。

本人才疏学浅,实在读不懂。只好选为萌芽了。

2.春闺问

文/心无涯

登楼独望月沈沈,霜打春花雪满襟。

共此天涯同此景,萧郎今夜作何吟?

:此诗可堪一读。

古代汉语中,沈字即是沉字,月沈沈,即是月沉沉。所以首句即是“登楼独望月沉沉”。开篇写景起兴,这是绝句惯用起法。承句写“霜打春花雪满襟”,继续写景起兴,有霜有雪,渲染悲凉气氛,遗憾的是或霜或雪,和月终无相干,与起句稍显脱离。

其实春花生时有雪,到也不算是太奇怪,只是春花生后,还能下起满襟之大雪,这样的天气确实少见,这里就当做诗人在雪中久立,以至于飘雪满襟,也算说得通。其实我想,倒不如改为泪满襟,虽然熟,但是感觉顺畅许多。

转结句转入感情的抒发,“共此天涯同此景”不太好,绝句惜字如金,这句中共此天涯就是同此景,同此景就是共此天涯,有些废字。结句同理,前文已经有月,今夜有些费字,作何吟的“吟”有些凑韵。

读者朋友们可能会有些疑问,所谓“凑韵”与否,究竟如何判定。我个人觉得,其实很简单,大抵是说这个韵字出现后,令人觉得语言别嘴,陌生,甚至使全诗的气脉不畅。比如我们一般从转句来看,尾句诗人大概应该想说,萧郎今夜在干嘛呢?萧郎今夜想什么?萧郎有没有发愁?作何感想,有何愁绪,都是说得通的,萧郎今夜作什么样的“吟”,就有些奇怪了。

个人认为,本期绝句中品之作。

雪满襟是春花纷落满身之意,但春花五颜六色,用白色雪花比拟恐有不妥,况诗人在楼上,是春风吹过来的落花吗?在花下有可能落满衣襟。转合二句是思妇凄苦意象,转句虚写想象,但语句略熟,尾句吟字不太自然,有凑韵之嫌。

此番造景过甚,则尤空言也。月,霜,花,雪,刻意揉捏成一体,则拆之不成形也。况诗之所言,需合之于理。句二未可知其何节气。

由此及彼,对面想来,思念又深一层。同一个月,我想到你,你是否在想我呢?

3.蜀南竹海

文/志强

塔楼远眺万山嘉,竹海川南起雾霞。

入眼青幽风韵秀,林深悄隐小康家。

:题目叫“蜀南竹海”,诗中第二句又写“竹海川南”未免废字,这是问题之一。而且全诗写“竹海”的地方也太少了,大概只有“入眼青幽”算是。

绝句四句,应该各具起承转合的功效,我们来看诗人的这首诗,启法尚可,以远眺开篇,但万山“嘉”就很奇怪,可能是为了合韵吧?承句的前四字的问题说过了,起雾霞也很奇怪,感觉上古人应该很少这么用;入眼青幽还可以,风韵秀,又很奇怪,包括尾句,小康家。感觉诗人的韵字选的多少有点问题,不知道是先有的哪一句?

总之,塔楼远眺,竹海川南。入眼青幽,林深悄隐。读起来还算顺溜,但每一句的后三字都不佳。

每当我读到这类诗的时候,我就想,既然三个韵字都那么奇怪,为何不干脆换一个韵部呢?

本期绝句下品之作。

远眺竹海,烟雾缭绕有可能,起霞没见过,不敢妄评。转句转的角度太小,诗没有起伏感,尾句小康二字正能量。整诗立意和结构略显平淡。

通篇写景雷同,反复道青山、竹林。嘉,霞,凑韵之嫌,不和。

万山,竹海,清幽,林深,基本都是在重复打圈圈。登楼极目万峰嘉,听竹惊涛千里霞。杜宇归林檐外过,鸣声似问怎回家?

4.中秋登楼3票

文/飙尘

登楼近月月清寒,高挂天边照两端。

娘在门前常守候,儿于客处总难安。

平实语,未着力,然力自发也。末句,若隐之而不表,则有余味也。

情真。转结直白。句清新,情真挚。

:此诗耐读,唯尾句不佳。

首句“登楼近月月清寒”开篇起兴,一个寒字奠定基调,承句续写月亮之态,尤其妙在后半部分的“照两端”这是为后文抒发异地乡愁埋下伏笔,一人于家中,一人在客路,这是承句写两端的缘由,如果之后不写思念,照两端就凑的无由了。

此时此刻,题目中的“中秋”也图穷匕见了,中华人自古有佳节团圆的习俗,此时诗人于佳节登楼,又怎么能不生起客乡离愁呢?到此为止时,诗人句与句之间,诗句和题目之间的联系,尤其紧密可观。

转结两句用对仗,写两地人相望相守之态,守候在门前的娘亲,可以触碰到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尾句宕开一笔,不直说难安的原因,而让人去自己品读、猜测,是因为不能回家的遗憾?对老母的愧疚?对现状的哀叹?不同的人读来会有不同的感触,此之为意在言外,可堪咀嚼。

只是个人感觉这转结,尤其是结句对的呆板,要是不用对仗句,可能会更佳。

个人认为,本期作品上品之作。

挺好的题材,为什么写不出震撼人心的作品呢?用词造句太平淡,如次句尾句等等,整诗情感融入度不够,自然无法打动人。建议多看古人作品,用用词造句、谋篇布局仔细琢磨。

平实语,未着力,然力自发也。末句,若隐之而不表,则有余味也。

思归的孝子。母子对照

5.登夕照楼6票

文/解之以动

少年意气耻言愁,老怯秋风怕倚楼。

幸有斜阳怜爱我,剩将余照暖青裘。

苦中能自慰,一定能长命百岁;

岁月之感,首二句对比岁月稠,幸有斜阳酬。

起承对比,转结用阳光寄情,联想合理自然。

诗行者,5喜欢虽壮志未酬,但有温暖和希望。

:此诗甚得章法,启承二句相互对仗,以今昔对比,写出昔年的意气风发,与如今的年老力衰。

转句宕开一笔,自消沉中振起,虽然年老,但有夕阳作伴。夕阳是日之衰,与诗人可算是同病相怜,此时此刻,人登楼上,斜阳夕照,怎不令人升起一种英雄迟暮的感触?

但诗人偏偏不这么写,一反旁人“只是近黄昏”的怅惘,反而写“余照暖青裘”,这正是一种妙处。

题目夕照楼,可以说是一语多关了,楼名夕照,楼上见夕照,诗人自己也有夕照之心,老之将至,却绝不就此沉沦。

青裘,应该是青衫之变,指诗人身份不高。

个人认为,本期绝句神品之作。

首句让我想起一首歌“少年壮志不言愁”,首句写少年壮志凌云,次句秋风意象有秋风凛冽或世事沧桑之意。若取前一意,转合二句意思可延续,但首句与次句无联系。若取第二个意思,前两句有联系,转合二句偏离。写诗词表意要清晰,不可同时追两只兔子。

心愁而冷,非身冷,斜阳之有益乎?

老少对比。

6.登楼怀远1票

文/风雨同心

昔共楼台沐落晖,拾阶拟作看山归。

感君雨夜辞行后,不共世人谈采薇。

见诗法,二句新,感字、末句共字可酌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诗人所怀之人在远方。

启承感慨昔日的共游,于楼台之上,远眺斜阳,携手共游,情真意切,令人感触很深。

转句忽然宕开一笔,故人已经踏雨远去,时间的变幻感破纸而出,这才是诗人所用的留白之法,只是描绘一两个画面,其境界顿出。

叙事为主的绝句,受限于字数,很难将画面描绘的详尽,所以手段高高妙的便使用镜头式语言,楼台看景、拾级后归、雨夜辞行,仅仅是三个画面罗列到此,已经让读者产生无限的联想和感触,这种事是具有感发的力量的。试问谁没有携手看景过,谁没有歧路离别过?因此无需赘言,只要将画面轻轻点出,读者自然就感同身受,这正是以小笔触写大情感,以寻常事,共天下人之深情。

尾句续写深情,采薇即隐居事。诗人与朋友的深情,是多么令人感动,走笔至此,我亦多情思故人。

读者朋友们可能会说,这诗中有一“共”字重,如何算得上佳品?

事实上,我是这样想的。出律和重字,固然是不应该犯的低级错误,但熟悉我的都知道,评诗之时,我从不因为出律或者重字,直接废言。

规则,我当然尊重,出律或者重字不能获奖,我是举双手赞同的。但出律或者重字,就一定不是一篇好作品,我则持不同意见。

归根结底,一首诗的优劣,要通过全篇来看,有多少个所谓“有句无篇”的作品,始终难以被成为诗中第一流。而出律或者重字,固然是原则问题,但其实诗人泰半有将其改过的能力,虽然一时为憾,但终究可以适当弥补,此是为白璧微瑕。

试问,当一个人写得盖世文章时,即便出现几个错别字,也自当无损其文字高妙处,对书法艺术略有了解的朋友,都应对此论略表认同。

而何种情况下的出律和重字不可被原谅呢?

就是诗人本身的作品,是乏善可陈,不值一观的,此时诗人拿出什么“不以辞害意”“只要有佳句就好”的借口搪塞,是站不住脚的。

换言之,只有白璧,才可以微瑕,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粪土之墙,满脸大麻子,还要说是本色之美的,当然为有识之士所笑。

读者朋友们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参照工部《咏怀古迹》一诗,其中有重字“明”,自然无损其作品的高妙。

此首与《登夕照楼》难分高下,同为本期绝句神品。

拾阶是从楼上沿台阶而下之意,看山归似乎没有隐居之意,买山才是隐居之意。采薇,是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之典,尾句突兀,与前几句无暗牵。

句二不解。通篇未言亦未寓隐居之意,末句何以突兀而出?

晴雨对比。

7.登楼一望

文/李梅梅

楼顶高于碧树巅,云窗延颈自堪怜。

雄鹰举翼飞腾处,长羡良禽有片天。

:我们常说有的诗句,在读者读的时候会感觉有一些视角上的割裂,这是怎么造成的呢?一般来说古诗行文是可以省略主语的,所以哪一句的主语是谁,通常要看读者自己结合上下文进行领悟,只要结构合理,安排得当,在一首诗中切换主语也是完全可以的。

比如我们看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写的是花、是鸟,但我们知道,这首诗的题目叫做春望,所有景物都是诗人一望所见,所以全诗的主语还是作者,一切都是由作者的视角生发,所以过渡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非常自然,没人会去想烽火句是花或者鸟发出的感情。

这首诗也是一样,首句、转句写诗人所望,承句、结句,写诗人感触,其实我觉得如果承句不写“自堪怜”这样下断语的句子,而是如起句、转句一样,纯以白描,只在结句写长羡之情,或许更妙。

本期绝句中品之作。

高楼如囚牢,人如囚犯,不能像鸟那样自由自在,整诗立意不错。

句二堪怜处不解,竟何以自堪怜?尾句略重,铺陈不足。

楼比树高,人比鹰低,如之奈何。

萌芽7登楼而自怜,望鹰而长羡,意思有了。但用字用句谋篇不够老炼。起和承联系不紧,起句太过写实,楼顶高于树,乃常态,到伸头而自怜,似乎有些割裂。转句举翼与飞腾义重。结句长羡和题目一望有些矛盾。

8.登楼有怀3票

文/阿白

二毛吹乱树梢风,又送长鸣碧落中。

云上孤鸿心上影,夕阳时候已朦胧。

投票中绝句一直比较吃亏,绝句易学难精,有如此水准自为上品。有古意。

感觉有味。

:“二毛吹乱树梢风,又送长鸣碧落中”,这一句就很见功力,读者朋友们都知道,如果试着把这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改按照“树梢风”“吹乱”“二毛”,“又送长鸣碧落中”,这样的顺序进行翻译。而这样词汇的颠倒,恰恰就是诗人的语言。本期还有几个类似的应用,但是都应用的出了点问题的,之后详述。

这首诗蛮耐读,诗以“二毛”开篇,“二毛”即白发,诗人一上来就以白发起兴,聪明的读者朋友就知道,这首诗必然要表达一些物是人非的感慨了。果不其然,到了转句,诗人写“云上孤鸿心上影”,当年陆游写“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征引洛神赋中句子来比拟自己的爱人,诗人亦如此。夕阳之下朦胧的,或者是诗人的年华,或者是迟暮的落晖,或者是深情的泪水,或者是不复的深情。

本期绝句上品之作。

首句倒装,树梢风吹散二毛。二毛,不一样的头发,头上有白发了,次句长鸣的是孤鸿,送长鸣的是风。前两句疾雷破山,看似突如其来,转句入主题与前两句相连。尾句夕阳双关,既是时间,又是人生之夕阳,有二毛了,有白发了,已经不再年轻,人生也走下坡路了,稍显悲观。时间是治愈伤疼的灵药,任何事情随着时间的消磨,终会过去,所以如同夕阳下的景物,终会朦朦胧胧。首句句法倒装,整诗意思亦倒装,各句间环环相扣,表意含蓄。整诗结构如同金昌绪“打起黄莺儿”之诗。作手所为,学习欣赏。

全篇若干名词堆积而成,意不明,情不足。

二毛是宾语前置,风吹乱了二毛,送来鸿鸣。结句是起句作结,朦胧断后,句断意未断。得法。

挂果8:首句倒装,树梢风吹散二毛。二毛,不一样的头发,头上有白发了,次句长鸣的是孤鸿,送长鸣的是风。前两句疾雷破山,看似突如其来,转句入主题与前两句相连。尾句夕阳双关,既是时间,又是人生之夕阳,有二毛了,有白发了,已经不再年轻,人生也走下坡路了,稍显悲观。时间是治愈伤疼的灵药,任何事情随着时间的消磨,终会过去,所以如同夕阳下的景物,终会朦朦胧胧。首句句法倒装,整诗意思亦倒装,各句间环环相扣,表意含蓄。整诗结构如同金昌绪“打起黄莺儿”之诗。作手所为,学习欣赏。

9.脚手架上的七夕12票

文/逍遥白

望里归鸦入远烟,相思又到小村前。

他人此夜星桥会,我把重楼砌上天。

视觉独特。为辛勤的建筑工人点个赞。

望里有这个词吗?望哪里。望故里能缩写吗。转合有力

起承如电影运镜顺畅自然,转结以对比牛女犹不如,更显其情何堪。

境界高,诗味浓。诗行者,9此诗读之自然,起承转合得当。归鸦暮烟,烟火气也,则生发相思。转而意想,兼作对比。尾句勤工之外,当有言外之意,谋利于他人及相会之所?有章法,惜取景惘顾事实。晚上静止施工扰民。

立意独特。

写作角度选的好馨儿9生活不易,情怀不改简洁清雅。我把重楼砌上天。真棒!不一样的七夕,不一样的感情!

:以前群里也有一位工人朋友,好像叫做蝉鸣夏夜,他写的诗就很有生活气息,虽然不是风雅之作,但也很真实感人。

诗人写七夕自己在脚手架上工作,不知不觉间,思念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想着天上的爱侣在鹊桥相会,我在地上盖楼。算得上是用了心思的真情之作。

第一句“望里归鸦入远烟”望里就是向远处望,为什么选取归鸦这个意象呢?我印象中,七夕的灵鸟似乎是乌鹊,但其实究其本源,在最初为牛郎织女搭桥的灵鸟,其实是乌鸦。

事实上,在古人的认知中,乌鸦本是一种吉鸟,比如“爱屋及乌”这类成语,或将御史府称之为“乌台”,远烟,指远处的云烟,这一句是说看着乌鸦飞到天边去了,这才引出之后的联想。

尾句“我把重楼砌上天”,能将楼砌上天,当然是一种适当的夸张。这种夸张尤其渲染了诗人刻下内心的孤独,良辰好景,诗人只能辛劳着,令人鞠一把泪。

本期绝句上品之作。

取材角度很好,脚手架上的七夕。前两句荡出远神,由望字引出相思到小村。他人若指牛女不妥,若指其他约会之人似乎也别扭,砌上天作者似乎想与鹊桥联系,若单独表达辛苦工作之意,表达深度不够。转合与起承断裂。如何把七夕与小村思念之人联系起来,才是本诗要表达的主题。

此诗读之自然,起承转合得当。

归鸦暮烟,烟火气也,则生发相思。

转而意想,兼作对比。尾句勤工之外,当有言外之意,谋利于他人及相会之所?

我和他人对比;里和村对比。泥工的浪漫,是直接把楼砌到天上,和七仙女约会,胆子够大,思路够奇,靠砖吃砖,非玩泥刀的大咖而不能为。

挂果9起承如电影运镜顺畅自然,转结以对比牛女犹不如,更显其情何堪。

挂果,9。抒发的是正能量式的豪气,难掩失意与悲哀。总为他人作嫁衣裳,楼砌到天上成全了神仙,自已离家更远。

挂果:9角度太好了。小村和城市归鸦和喜鹊盖楼的自己和入住的情侣好多诗外之意,相互对比碰撞,真是高手。

10.月泉阁看月2票

文/疏影

鸣沙头白云间静,光影泉明波上迷。

可与星河来握手,姮娥唤出万峰齐。

[紫逻樵客:10]尾句有力。

富有想象力。

:这首是借鸡生蛋之作。虽然套了一个登楼的壳子,实际上写的是月光。

月泉阁是敦煌的一处名胜,“鸣沙”即是附近的景点“鸣沙山”,启承两句用侧面描写,写月光之皎洁,将鸣沙山染上白色,让泉水有了光芒,一动一静,相得益彰,算得上是用了心思。

但转结就有些奇怪,古语“月明星稀”,难道敦煌当地,并不符合这种自然规律?既然月明如斯,如何可见星河?这是我所不明之处。尾句也奇怪,姮娥如何唤出万峰齐?如果是“万峰齐唤姮娥出”的倒装,只能说藏得太深。

本期绝句中品之作。

对仗起承,前两句扣题写月光。鸣沙山头白是暗写月光,转合二句富有想象力,星河,银河也,月光之下,银河远山皆披上月光,天地一色。整诗无月字而处处是月,未写月光皎洁而意在其中。整诗蕴藉,需细品。

首联语意不清。尾联拟人不顺,未可拟而拟之,则直似神话造作而已。

间,隔得难受。转寡味,结句本身可读,但没来由,万峰是姮娥变戏法变出来的,抑或是尘捏的。

挂果10:尾句有力。

萌芽10,评:第一句不知道怎么断句,怎么读,怎么别扭。第二句能看懂怎么断句,但是造句生硬。四句四景,无关联性,更无条理性,属于想啥写啥。

11.登望苏楼有感

文/一若陶公

凌虚唯叹此登临,楼自巍巍情自斟。

何故当年初仕地,营营赤子并无寻。

苏轼曾将初仕地城东古饮凤池修葺为东湖。后人于湖东南建有“望苏楼”。

:诗人遣词造句,有待提高。

我们试用第一句举个例子,工部有句“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其实二句的语言逻辑是,“在此登临,所见万方多难”,诗人这一句“凌虚唯叹此登临”,按照诗的语言逻辑,也该是“在此登临,凌虚唯叹”或者“在此登临,唯叹凌虚”,但是不通顺的句子。

诗人所想的语言逻辑,应该是“在此登临凌虚,唯叹”,或者“唯叹,在此登临凌虚”。但用这种写法,难免令人觉得奇怪。此中区别,望诗人详查。

我以为此为绝句下品之作。

凌虚言此楼之高,下句巍巍续写,情自斟不通,斟字凑韵。营营,劳碌之状。赤子,一指婴儿,二指百姓,与营营组合在一起,只能取第二个意思。此诗转合二句意义难解。

未解诗意所在。尾联意欲何为?

起虚,承空,问转,叹结。太虚无实,前二放在望美楼亦可。

12.七绝心囚

文/彼得瓦尔

虽然时光飞逝,两鬓飞霜,但依旧闯荡天涯,建楼立项。随着年龄大了也不胜酒力了,但依旧要推杯换盏,豪气干云。为什么呢?人的这一生呐,总会有一些牵绊!

岁月神偷瞬鬓秋,天涯依旧上高楼。

不堪酒力杯犹举,无奈人生似受囚。

:诗前小序是可以的。一般来说,小序的作用是为了交代诗的创作背景,更加利于读者对诗的理解,但是像这种诗人自己把诗解读一遍的,确实是诗人首创,闻所未闻。诗人是不相信读者的解读能力?还是不相信自己的表达能力?读了一遍之后,我认为是后者。

我们一起来看,假使诗人七绝的内容就是他在小序中要表达的部分,第一句“岁月神偷瞬鬓秋”对应的是“虽然时光飞逝,两鬓飞霜”,那么在小序中,这句话的主语是诗人自己,这个都能理解,但在诗句中,这首诗的主语是“岁月”,这就不一样了啊!这句“岁月神偷瞬鬓秋”是四三结构,前半句说岁月像神偷一样,主语是岁月无疑,后半句说瞬间两鬓斑白了,这瞬间两鬓斑白的主语应该是诗人自己,换句话说这一句诗七个字中,诗人就换了一次主语,这样的语句,能说是通顺吗?

第二句,“天涯依旧上高楼”诗人的解读是“但依旧闯荡天涯,建楼立项”,请问“闯荡天涯”能缩写成“天涯”吗?喝酒能缩写成酒吗?说实话,诗人你写成闯涯,我都认为你努力过。“上高楼”解释成“建楼立项”也不可能啊?难道诗人家里,说上菜是指做菜?说上楼指的是盖楼?这合理吗?

转结“不堪酒力杯犹举,无奈人生似受囚”,诗人自解:随着年龄大了也不胜酒力了,但依旧要推杯换盏,豪气干云。为什么呢?人的这一生呐,总会有一些牵绊!好的,“不堪酒力”解释成“随着年龄大了也不胜酒力了”我们都可以理解,但是请问“推杯换盏,豪气干云”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举个杯就能看出推杯换盏,豪气干云了?这合理吗?这是诗人自己脑补的,其他人完全看不出来,更别说尾句“似受囚”也对不上“人生中的牵绊”,是说家里有老婆孩子要养活,就像做囚徒了?这想法也太变态了吧?

诗是高度浓缩的语言艺术,运用得当,是可以省略很多东西的,但其根本不能省略,否则必为不伦不类,一如闯荡天涯缩写成闯涯,定然为人所笑,缩写成天涯,也会使人一头雾水,闯荡天涯是闯荡与天涯的组合,只剩下天涯一词的时候,又怎么能保留闯荡的意思呢?

即是说,我们要描写事物的美味,只需要写品尝者露出了笑容,我们虽然没有正面描写,省略了品尝者赞扬地话语,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细节来感受品尝者的情感,这是一种留白,省略的妙。如果我们连吃的过程都省略了,菜上来后,品尝者就开始夸赞,那不是很奇怪吗?

个人认为,本期绝句下品之作。

前序絮絮叨叨,裹脚布一般。首句有省略,细品尚通,次句与首句无联系,表意亦不佳。转合二句说人生无奈,受囚不通,整诗用词造句均可酌,立意亦与登楼无关。

全诗唯见呻吟,无他耳!

佩服豪饮豪赚的大咖。

萌芽12,裹脚布有点长,但还是没看懂。

若不看前解,读者大概率会理解为天涯羁旅登高思乡。如此还不如只要前解来的痛快。12,半熟。

萌芽12:建议作者想清思路,理清语句,说清事情,再写绝句。

萌芽12:前序絮絮叨叨,裹脚布一般。首句有省略,细品尚通,次句与首句无联系,表意亦不佳。转合二句说人生无奈,受囚不通,整诗用词造句均可酌,立意亦与登楼无关。

13.夏日登楼感怀2票

文/稷下学者-咏而归

日入玉楼倦,好风凉意浇。

迟迟新月瘦,暧暧落辉寥。

廊阙停归鸟,行云下碧霄。

万灵欣此意,机绝自逍遥!

喜颈联

喜欢

:这是登什么楼了?感什么怀了?这到底是什么时间段,为何日月同天?

我们视举几点,足见本诗不知所谓。

“倦”、“瘦”、“寥”、这三个词都用在句末,这是点明感情的词语吧?尾联竟然说“欣此意”、“自逍遥”,这是怎么回事?这此意到底是什么意?谁能够解读?

更别说“浇”字甚恶,是风可以浇,还是凉意可以浇?诗人可能是说,这风像一盆凉水浇到头上了,让人十分凉快。理解是理解了,这美吗?

而且诗人前六句全部写景,这些景色之间有什么联系?我们一起看,第一联是太阳落山,凉风骤起,说得过去,第二联月亮出来了,阳光变少了,这符合生活实际吗?第三联,鸟下云上,我们按照正常的逻辑,前几句是天上的景色,是不是应该先说云,再说鸟?

更别说尾句,万灵不知是怎么回事,“机绝”更是固有词汇,意思是“织锦绝技”,在这里能说得通吗?

我们写一首诗的时候,首先确立主题,才能组织语言。我们来看这首诗的题目《夏日登楼感怀》,首先夏日在群里就体现的不太鲜明,新月、落晖、好风、行云、归鸟哪一个是夏日的景物了?登楼,也没有体现,首句“日入玉楼倦”我都不太能明白到底是太阳落山的入楼,还是人登楼的“入楼”,都很牵强。感怀也是,全诗的感情前后矛盾,不知所云,希望诗人多多努力。

个人认为,本期律诗下品之作。

前四句重心均在尾字,别扭。首句日字理解成白天或太阳均不通,廖字凑韵,新月与落辉时间上对的上,迟迟形容新月不通,落晖是落日余晖,落辉恐有不通。颈联行云下碧霄亦不可理解,尾句万灵欣此意从何而来,机绝句亦不通。整诗散乱无章法,用词造句均有待提高。

叠床架屋而无序。仰观—俯瞰,远景—近景,静态—动态,声—色,灵动切换,方可诗中有画。我也就这么一说,自己也做不到。

14.登占鳌古塔7票

文/孤城

突兀出江野,巍巍不索扶。

八重藏大法,百级步真如。

云簇胸襟壮,潮来气象殊。

侧肩过日月,容摘一丸无。

好气魄,遥望,登临,远眺,手可摘星辰。

大气,自叹不如,学习佳作颇具古意14,禅意颇浓。

有杜甫《登高》之少年意气,又似有得道者之成熟练达。

中二联对仗工稳有气势。

登如其境。建议,尾联应对历史的沧桑感有所觉悟。

:占鳌古塔位于海宁观潮公园内的占鳌塔,又名镇海塔,是一座为镇服潮神而建造的楼阁式佛塔。简单了解这座塔之后,我们才能理解这首诗。

诗人首联写占鳌古塔一柱擎天,傲然立于钱塘江畔。古塔高耸入云,因此有突兀之感,而这种突兀,用于古建筑上,更显巍然。《登望苏楼有感》的作者写“楼自巍巍”,但其实我们并不能得知,究竟如何巍巍。而这首诗的作者只用五字,巍峨感自出。接着,诗人写“巍巍不索扶”,索扶,就是向别人索求搀扶,但古塔孤高绝世,何须向别人索求帮助呢?这是将古塔拟人化。但诗人如此写塔,绝非是无的放矢,我们接下来看。

“八重藏大法,百级步真如”,这是暗合前文占鳌古塔为佛塔的缘故,所以在这里点出此塔深有佛缘,也和前文“不索扶”相合。为何不索扶呢?因为有佛法加持,自然能在这清冷世间,岿然独立。足见诗人的谋篇布局是多么谨言,真正做到了句句相扣,环环相叠。

颈联继续深化,“云簇胸襟壮,潮来气象殊”,聪明的读者朋友们都知道钱塘怒潮,天下知名,而古塔立于江边,潮来潮去,更显不群,如无千古怒潮,不见古塔雄厚气度。

尾联,继续夸张。诗人大胆的想象,这古塔之高,已经参天拔地,与日月同高,日月与它相比,不过一丸而已。

诗人章法谨严,笔力深厚。我以为此作堪为本期最高峰之作,足称神品。

占鳌塔在浙江海宁,是一座楼阁式佛塔,是观钱塘潮的好去处。首联写塔的位置和高度,颔联写阁的特色,八重是阁有八层,大法和真如都是佛教用语,大法是佛教佛法,真如是永恒存在的实体,这个词解释起来比较玄,理解成学佛有道之人就行了。颈联拟人手法,胸襟壮、气象殊是云簇和潮来的结果。尾联再次转回扣题,过日月既说高度又说历史悠久,一丸代指日或月,日月之形如一丸。结有趣味。挺不错的一首五律。

“云簇胸襟壮,潮来气象殊。”好句。然全诗未见变法。唯高壮一以贯之。写景角度单一,大忌也。

尾句一丸代日月,狂甚!

规矩。环境—总写—实形—虚神—以日月垫高切巍巍—流水夸张成趣,问出余韵。

挂果:14,语言流畅,气度谨严,笔力深厚,推为神作。

15.有怀1票

路远修

古来游学事,无奈是沾衣。

渐觉华年逝,翻惊雅志违。

登楼人独酌,渡海雁空飞。

况此寰球劫,潮声锁月归。

:首联二句略说不通,“无奈是沾衣”,沾衣是指落泪,但无奈的怎么能是本身呢?无奈的应该是落泪的原因,所以这“是”字用的不稳。

我们试想想,可以说“一个人今天很高兴,最快乐的是他笑了”这样的句子吗?这说不通的。除非作“沾衣是无奈”解,方可通,但牵强。

看到颔联,让我想起“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如果诗人在首联,是想用“沾衣”一词代指这一整个句子,似乎自古至今,没有这般断章取义的用法。

转结没太看懂,是我能力不足,本期较严肃,看不懂的不妄言。

姑且认为是本期律诗中品之作。

游学,外出求学。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首联写离家的悲哀,无奈句入情过早,可平起,缓缓展开。颔联写志向不能实现,雅志:平素的志愿。颈联独、空,都衬托寂寞之意,上下联意思可拉开空间。尾联转到寰球劫无由,潮声句近乎不通。

全诗唯一句景语“渡海雁空飞”,且似无理之言?盖所登之楼近海乎?余下皆为呻吟。

只能是博士方有此感慨。渡海雁空飞,潮声锁月归。观海意溢于海。读此老夫亦沾衣。何苦来哉。接着酌吧,兴许美妹纸就过来一起喝了,好莱坞大片经常有这样的镜头。

16.中秋江楼望月怀远10票

文/看海

凉夜秋风静,寂寥天宇澄。

云开一轮月,江动万家灯。

异客情何限,故山思不胜。

清辉欲看尽,更上最高层。

分截法,上写中秋江楼望月,下写怀远。清辉二字可酌。

有古意,喜中二联,尾联意熟。

云开一轮月,江动万家灯。清辉欲看尽,一开始觉得作者太贪,细想方知作者心苦,他是想从月色中看到美人啊,所以慌慌张张爬向最高层。看到没?嘎然而止,你自己想去吧,反正不限。13号作者可以和我一起学习这位大咖的手法。首联静,颌联动,颈联情,尾联流水,清辉切中秋、月,看尽切望、怀远,上切题登,最高层切楼。天宇澄紧跟着云,微瑕,好在云开了,啥事没有。针脚细密,绝对大咖。推为挂果。

凉夜、秋风、一轮明月,直到清辉散尽,思乡的愁绪随着明月飞到了更高的地方,见笔力“云开一轮月,江动万家灯。”有气象。“天宇澄”,月夜有云,何以澄“异客情何限,故山思不胜。”何限,无限,无尽意?思不胜,当为思不尽之意而凑韵?则阅者不解其意。立意虽显老套,功力之作。非常喜欢颔联登楼怀乡意浓郁。

前二联造境澄净旷远,尤喜颌联。三联情真。

:很不错的一首诗。

有中秋、有登楼、有望月、有怀远。

句式灵活,对仗工整,如果没有《登占鳌古塔》,我可能会认为是本期律诗神品,但与之相比,失了气象,少了情感,因此列为本期上品之作。

我想,这可能是个人的审美有所不同吧,诗人这诗,该是似王、孟之风,冲淡自然,点到即止,但我自己却自小对这类诗难以感冒。

要说好吧,其实也不太触动人心,要说不好吧,其实也不孬。

我想他人心中,这诗可能会是神品之作。

登高望月怀远是老题材,难出新意,最见功力。凉夜点题,寂寥点出本诗基调,天宇澄则写出了中秋夜月光皎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为思乡之情先做铺垫。首联写景,从阔处起笔,颔联写景细化。颔联上下句景物一上一下,江动万家灯,写出了江水的动感,个人更喜欢“江曳万家灯”,灯光摇曳,更能突出江水流动和波光粼粼的感觉。颈联由景转情、由实转虚是律诗常用手法,转到主题望月怀远。尾联清辉欲看尽,欲看尽的是啥?是清辉吗,非也,是思乡之情,因为登高可以看得更远,更可以尽可能的往家乡方向去看,此联活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意,余味悠长。

“云开一轮月,江动万家灯。”有气象。

“天宇澄”,月夜有云,何以澄

“异客情何限,故山思不胜。”何限,无限,无尽意?思不胜,当为思不尽之意而凑韵?则阅者不解其意。

清辉欲看尽,一开始觉得作者太贪,细想方知作者心苦,他是想从月色中看到美人啊,所以慌慌张张爬向最高层。看到没?嘎然而止,你自己想去吧,反正不限。13号作者可以和我一起学习这位大咖的手法。首联静,颌联动,颈联情,尾联流水,清辉切中秋、月,看尽切望、怀远,上切题登,最高层切楼。天宇澄紧跟着云,微瑕,好在云开了,啥事没有。针脚细密,绝对大咖。推为挂果。

16挂果。清辉欲看尽,一开始觉得作者太贪,细想方知作者心苦,他是想从月色中看到美人啊,所以慌慌张张爬向最高层。看到没?嘎然而止,你自己想去吧,反正不限。13号作者可以和我一起学习这位大咖的手法。首联静,颌联动,颈联情,尾联流水,清辉切中秋、月,看尽切望、怀远,上切题登,最高层切楼。天宇澄紧跟着云,微瑕,好在云开了,啥事没有。针脚细密,绝对大咖。推为挂果。

17.人生随吟

文/往事如烟

声声号角勇登楼,万里江天一目收。

世态炎凉风雨骤,人情冷暖岁年流。

贫穷励志惊高日,富贵思恩竞上游。

满腹诗书多骨气,挥毫泼墨写春秋。

:这首诗每一句都可以讨论。

首联,声声号角和勇登楼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是吹的冲锋号吗?这个我们姑且不论,在看第二句“万里江天一目收”这是唯一值得称道的一句。问题是之后的三联,没有一句和“万里江天一目收”产生联系,正常来说,第二联该分写万里江天之景色,但是诗人没有,而是直接抒发感慨,我们不能得知诗人为什么会从万里江天的景色中生发出这样的感慨,反正诗人就是生发出来了。

颔联,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这都是成语,诗人可能自己以为这是用成语入诗且工对,事实上成语入诗不但不好,而且这还合掌,更别说“岁年流”了,诗人是想用这三个字来表达时间的流逝,那么放在诗里我们看,是说“人情冷暖随着时间流逝”了?我个人感觉,这种表达还是很值得商榷的。

颈联,“贫穷励志惊高日”,请问什么是高日,难道还有低日吗?而且贫穷励志怎么就“惊高日”了呢?“富贵思恩竞上游”,富贵思恩是说发达之后,要追思那些给予自己恩惠的人,这和“竞上游”有什么关系呢?

尾联也是,“满腹诗书”和“多骨气”有什么关系呢?整首诗和登楼又有什么关系呢?

个人认为,本期律诗下品之作。

首句不妥,登楼时还有人吹号鼓励吗?颔联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语句太熟,入诗不好,岁年流不通。整诗语言过于口号,没写出真情实感,太空,用词造句熟语亦太多。

四字成语,无病呻吟之作耳!

弃中二,尚有勇在,敷衍成律,一楼糊涂。

凑句凑韵之人生小结。

18.登楼感怀1票

文/覃晓鹤

登楼总是爱凭栏,斟酒频频独自干。

暑气家园迢递隔,风尘道路纵横宽。

鹃啼切切孤吟久,鹤怨凄凄一诉难。

奈我荆妻无雅兴,不知明月叫冰蟾。

读惯了闺怨诗,这首现代版夫怨诗,非同寻常。

:初读很不错,细读之后,觉得中二联可以再酌。

首联以登楼起,登楼凭栏远眺,一般是古代诗人常见的举动,且登楼远眺之后,难免催生愁绪,这也是诗人为何斟酒频频的原因。“独自”二字点出诗人的孤独,和尾联荆妻不解雅兴相照应。

中二联中,“纵横宽”中“纵”字出律了,在“纵横”一词中,“纵”为平声,这个问题我也犯过,应该是瓜师指出,哎!当时我也很难过。而且即使是“纵横宽”合律,这也令人不解,只因横路可以宽,纵路只能长啊。颈联中的“残”凑韵,日暮已经是残阳,再加上一个残,虽然是为了和老对仗,但是也略显累赘。

而且最主要的是,中二联的内容,几乎都是愁绪,这和尾联中写“无雅兴”不符合啊,中二联中不见雅兴,荆妻又如何能解呢?

其实我觉得,把中二联抽出,单成一绝,也蔚为可观。登楼最是爱凭栏,斟酒频频独自干。奈我荆妻无雅兴,不知明月叫冰蟾。这是雅兴的问题没有解决,留待诗人自酌了。

个人认为,本期律诗中品之作。

首联借酒感怀,常用套路。暑气家园不通,道路纵横宽亦与主题无关,纵横宽三平尾。颈联亦不知欲表达什么主题,尾联更是越偏越远。写诗首先要立意,选好表达的主题,然后选取意象,斟酌字句。整诗登楼感怀,是在没看出感怀在何处。

鹃啼者何?鹤怨者何?感怀者何?则诗骨者何?

频频改频繁,因颈联已叠双对,颌联白写,尾联哑然去,拙荆亦无雅兴,但不该怨而应喜,否则俱迷平仄谁管油盐?

19.忆登楼2票

文/蔚蓝天空

金风撩桂正中秋,联袂佳人齐倚楼。

近处斜阳多弄影,远方北斗共凝眸。

更疑烛影梦云醉,尚有流光舞雪留。

一错岂知颜鬓改,如今惟有碧云浮。

喜欢

可叹流光不留人!

:这是一首忆游之作。

诗人回首曾经,在那年的中秋时节,和佳人一起登楼。

二人迎风远眺,大概是从白天一直待到黑夜,否则不能解释斜阳与北斗如何出现。颈联续写相伴之快乐,尾联表达离愁别绪,尚算通顺的作品。

律诗中中品之作。

怀人诗,首联平起,交代时间地点。颔联先看到斜阳,晚上再看北斗,这样理解尚可通,否则斜阳北斗不可能同时出现。颈联上句写烛光之下美人,梦云出自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梦云可指代美女。流光:月光,曹植有诗曰: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舞雪,出自曹植《洛神赋》: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可以形容女子姿态妖娆。颈联追忆女子形象,尾联转回现实,碧云浮扣题登楼。颈联句间跳跃略大,近处、远方、更遗、尚有,几个虚词别扭。

忆登楼?实为忆佳人。

撩,轻佻,所以结局碧云浮不奇怪。联袂,近处,远方三词笨。颈联漂亮。

20.登楼(新韵)

文/春花秋月

独立高楼伤在身,半生多难苦追寻。

田园哪得闲一日,儿女可曾知半分。

年少拟将虚问字,老来何羡念书人。

可怜纸本摞成垛,除却新尘掸旧尘。

:结构尚可,全诗以“半生多难”为眼,自二联以下细化之。

但首联有点凑,和登楼关系也不大。这一切感怀,都非登楼才能发出,苦追寻,追寻什么呢?自首联以下,所写全是苦难,会有人一生就是为了追寻苦难而行动吗?此处该是凑韵,一般来说,凑韵只会让人觉得牵强,本处凑韵让人觉得不通。

我想诗人的本意,在这里应该是把“追寻”作“回首”讲,“追寻”也有“追忆”的意味,所以把首句解释为“回忆自己坎坷半生历经诸多苦难”,还是说得通的。

不过,尾联更不似登楼而作,倒像在家中,会有人抱着一摞纸本登楼吗?感觉几率还是很低的。

出律了。

律诗中中品之作。

伤在身别扭,颔联口语化。颈联上句是说年轻时候没好好读书之意,表达不好,尾句尚可。整诗尚流畅,但除却首句有楼字外,其他均与登楼无关,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发出这样的感叹。

全诗实牢骚之作。与登楼何关?匐地亦可发此牢骚之言。

仿痕可寻。半生多难未见。掸去旧尘落新尘比较符合逻辑吧。

21.他乡楼4票

文/行者

日照群山跃万金,层楼任我一登临。

举头鸣雁传秋讯,拂面清风鼓素襟。

暂借烟云驱躁闷,岂凭鹤梦度光阴。

方将思绪拢成束,又见归舟动客心。

上层楼,思乡情更幽。

喜结句起笔雄健,情绪几多起伏,情与景完美融合。

:此诗亦有章法,前三联是一气贯通,写诗人在他乡登楼时,意气风发,眼中景,心中情,情景交融,一派豪兴。只有在尾联转入思乡愁绪。

可能有的读者朋友们会说,尾联如此抒情,不觉得有些突兀吗?前三联完全没有铺垫,这可以吗?

完全可以。因为这并不突兀。

我们试看《渡荆门送别》一诗: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首诗前三联也是如同本诗,全写离乡时的高昂情绪,可在尾联却转入对家乡的留恋,正因为本诗题目为《渡荆门送别》。我们知道,此时诗人离开家乡,马上就要开始远游,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又怎么能不生起对家乡的留恋?有即将出行的兴奋,和对家乡的留恋,才是一个正常人的情绪,所以这情感抒发的不但不突兀,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这首诗也是一样的,诗人在他乡登楼,景色再好,也是他乡之客,又怎么能不生起对故乡的思念?诗人思乡,点到即止,有太白遗风。此诗我以为是本期律诗中上品之作。

登楼怀乡之作,颔联写景实写,颈联虚写,尾联方入主题,感觉入题太晚。若主题是思乡,前面几句景情应有暗牵,否则尾联思乡何来?

尾联妙!逆用李煜之“剪不断,理还乱”而生一扬,接之立续一抑,余音绵绵。

“烟云驱躁闷”于理不合,风雨者可驱躁闷而非烟云。

“岂凭鹤梦度光阴”甚为突兀。前诗无所征兆,何来此虚度光阴?

有拂面清风,何来躁闷?尾联有味

22.登澄海楼1票

文/凝思静虑

虎踞雄关澄海楼,登临南向老龙头。

海天一色胸襟阔,鸥鹭双飞任意游。

汹涌回栏掀碧浪,争鸣画角历霜秋。

曾经锁钥征尘远,东起长城胜迹留。

[紫逻樵客:22]中两联有气势。

:这是一首登楼之作。本想说是怀古诗,但其实看了看,这首诗并没有太多怀古的成分。

澄海楼位于山海关老龙头长城,始建于明末,为万里长城东端第一座城楼,这是这首律诗首尾联的要旨所在。

中二联诗人刻意工对,但个人觉得,尚有不足之处。对照《梦游西庐寺》,可见二诗高下。

梦游诗中,西庐寺周身松竹环绕,殿前题有“福地紫蓬”四个字,寓“迎紫气,赴蓬莱”之意,所以“万古松涛连海碧,一团紫气抱城浮”是专指西庐寺景色,如果用在其他古迹或者古寺中,就不能说十分妥当。但澄海楼诗中“海天一色胸襟阔,鸥鹭双飞任意游。汹涌回栏推碧浪,争鸣画角历千秋”,就写不出澄海楼的特色,可以用来形容宇内海滨任意一个名楼。

其实我查澄海楼有“天开海岳”匾额,“入海石城”盛景,还有曾有孙承宗题字“雄襟万里”,这些都可供发挥,远比写“鸥鹭双飞”、“汹涌碧浪”、“千秋画角”这些更显特色。

我们试想想古人的怀古之作,“桃李香消金谷在,绮罗魂断玉楼空”、“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莫不是专指一地,写一些模棱两可的句子,见不出诗人的匠心独运。

本期律诗中品之作。

澄海楼在山海关老龙头景区,首联点题直起。眺海楼可酌,既已登临,怎么还眺海楼,眺的又是哪个楼呢?连向,用语笨拙。颔联上句空洞,双飞和任意游意思重复,这一联选取意象、写景均无特色。颈联争鸣二字可酌,画角是古代军中管乐器,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争鸣恐有不妥。山海关“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之称,尾句是说老龙头是万里长城起点,启字疑为起字,整诗从意象选取、用词造句、立意谋篇均有待提高。登高怀古,关键是怀,要抒发内心之感受。

无波折,读之无新意。

楼是好楼。刚刚胸襟阔,鸥鹭似不该出现在此处。鸥鹭专喻隐逸。

23.登楼(新韵)3票

慕亭风

斜日还余半抹红,电梯升到最高层。

萤车十亿奔腾海,霓厦三千错落峰。

鹓鹭谁甘为走狗,虿蛇偏要做真龙。

江山纵好犹无奈,难挡何时一码封。

首联点题,中二概述万类争荣奔竞之象,以凸显尾联不甘与无奈之慨。江山,前无铺垫,稍显突兀。

[紫逻樵客:23]喜颔联。

23,似诘似问,似有余味。

:八月未到,不评此类作品,上品之作。

但此诗辛辣蕴藉,除了尾联,似乎都有言外之意,其中以颈联最好,但也最容易理解。

这诗是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登楼,萤车,车如萤火虫,组词别扭,霓厦也是如此,十亿有点过于夸张。颔联转议论,与前两联断裂,于整诗中亦无关联。鹓鹭,比喻有才德者。尾联转到江山亦与前几句无关联,何时,多是疑问词,此处不太通。整诗各句间断裂厉害,谋篇布局有待加强。

嬉戏之作?“电梯升到最高层”纯口语也。腹联转为意料之外,然亦为情理之外。

七平头,似有所刺。1、鹓yuān和鹭飞行有序,比喻班行有序的朝官。2.比喻有才德者。虿chài,蝎子一类的毒虫。感觉写魔都。

24.登泰州望海楼1票

文/一砂

古郡重光第一楼,江淮砌玉凤河洲。

儒风接续今由昔,文脉相承乐与忧。

万竹萧萧同雪舞,百年历历逐潮流。

登临望海虽无尽,安有波澜惹白头。

写景抒情章法得道,尾联有意思!

:望海楼号称“江淮第一楼”,多次毁于兵火而重修,因此诗人有重光、第一楼的字眼,二句续写美称望海楼。

但中二联不太佳。

颔联中“儒风续接”和“文脉相承”是不是有点重复?我个人认为这有一点合掌,“今由昔”非常好,写出了从古到今传承的感觉,“乐与忧”就有些奇怪了,因为我们都知道,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忧乐一句,实在是太有名了,可以说忧乐、岳阳楼、范仲淹已经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用在望海楼上,是不是有一些不好?

回看我在《登澄海楼》这诗后的评论中,写怀古诗写景,一定要有该古迹的特点,我想要是单独把“文脉相承乐与忧”这一句拿出来,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是写岳阳楼的,因此我认为不能算成功。(看了瓜评后,知道这句是我没解出来,但为了公正,也不改了在此对诗人道歉。)

颈联中,万竹句很美,有一种孤高绝世的感觉,这是从听觉上来写,对句从视觉上来写,本也不错,但“百年历历逐潮流”有点不解,楼是如何逐潮流的呢?

尾联中“虽”和“安有”也衔接不当,感觉语句不是很通顺,我猜测诗人这是首应制而成的旧作,写的时候可能也是应付,并没有加入太多的真情实感,因此略显苍白。

本期律诗中品之作。

泰州古称海陵,可以看到海,望海楼建于南宋,被誉为“江淮第一楼”,范仲淹和好友滕子京曾在泰州为官。此诗首联入题,介绍楼的地理位置,律诗常用手法。颔联写此楼人文历史,乐与忧暗指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谥号文正,文正是古代文人的最高谥号。颈联上句写楼外实景,下句虚写,虚实结合,下句略显空泛。尾联意思是说看到大海之后,心胸开阔,胸中自然波澜不惊。虽无尽用来转折,似乎意思表达有点问题。

“今由昔”不解,语意似不通。

“安有波澜惹白头”安字此处何解?前有“虽”字,此处当转则。故本句费解。或为“却”,“尤”?

颌联近,万竹虚构耶?前有今由昔,颈联百年就多余。虽无尽,无海可望,何来无尽,亦无味。尾句不解。

25.登大观楼望滇池2票

文/水静莲香

炎火熏蒸七月天,驱车万里探云泉。

重檐翘举已堪叹,鸥鸟栖翔更足怜。

轻棹粼波游兴满,绮窗曲阁逸情牵。

髯翁自是真名士,挥笔神州第一联。

万里夸张了点吧,当然诗词允许夸张,估计是不止百里,无奈万里。登楼观景,兴致盎然,尾联以天下第一长联作结,轻松自然。

:偷个懒,看《登澄海楼》的吧,中二联感觉是一样的毛病。

大观楼在滇池旁边,乾隆年间(年-年)昆明寒士孙髯翁所撰字长联状景怀古,情景交融,文采飞扬,对后来全国各地长联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首联平起,颔联写楼外观,更足怜三字俗意,主观意识太强。诗词应多用客观描写,让读者在描写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是由作者说出。颈联游兴满、逸情牵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尾联转到长联太突兀,整诗亦未抒发作者登楼怀感之类的。

散而无形。

东北西南挥玉斧,汉唐元宋若苍烟。滇池水化登楼赋,孤楫凌波第一篇。

26.登烂尾楼8票

诗行者

断壁压枝巢乳鸦,曾经梦里是新家。

窗空邂逅呑金兽,屋漏时浇覆水沙。

半世稻粮谋有恨,三年瘴疠遇堪嗟。

拟同二舅佯相慰,喝碗鸡汤减鬓华。

注:二舅,指新晋励志网红。

为时为事而作。全诗虚实结合,对仗工。顺带为二舅点个赞。

对仗不错,取材于普通生活中事,易有共鸣。

紧跟时代,为底层大众发音。赞一个。

沙覆水,兽吞金,人不如鸦,如何娶妻生子护一家人周全。纵学“二舅”,也不过是一副鸡汤药而已。痛苦,更在于清醒。首联景起,前后分句运用对比反差。次联溯源。颈联回归现实。尾联,自我“释怀”。全诗几乎全部用了赋比兴之手法,且层层递进,深得律诗章法。喜欢尾联

馨儿26有新意

讽喻诗。苦乐怨恨,教人慨叹。

:这是一首代言之作。

我相信诗人应该未尝真正登上烂尾楼,但代人言事,一直是诗人正途,工部、香山诗作中,有不少代人言事之作,此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也。

诗人首句以比兴开篇,表面写覆巢鸟雀,其实是写那些因烂尾楼受苦的人们,深得诗法。

中二联续写人民的苦难,吞金兽本来是对小孩子的戏称,这里恐怕未必是专指此意,应该就是指那些卷走了人民血汗钱的资本们。尾联写诗人打算看看正能量视频,用以勉励自己,看过之后,已经不知老之将至。

其实我本拟在集评中,不过多的涉及自己的一些观点,但事到如今,实在不吐不快。有一些诗人,自命歌颂时代精神,弘扬正能量,对于社会的黑暗面,一向视而不见,岁月静好。但有一句话说得好,你所见的岁月静好,是因为别人在负重前行,我们既然知道这世间有如此多的美好,也必须承认这世间有如此多的丑恶。是的,在阳光下,能看到灰尘,难道在黑暗里,就没有灰尘了吗?

我们回顾历史,当我们读到工部、香山的诗篇时,往往情不自禁,潸然泪下,在他们的笔下,我们能看到从古至今人民深受的苦难,而现在我们,只要具有基本智慧的人,也知道历史仍在不断重演。

白氏有言,“时之所重,仆之所轻”,在多少年前,穿过岁月的洪流,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孤单,为何在多少年后,诗人竟仍然孤单下去?

诗人之本,在于一颗诗心,没有多愁善感的内心,没有肩负家国的担当,没有体察民情的胸襟,没有先忧后乐的抱负,至多为一作手,永远不能成为诗人。

本诗作者是也,微斯人,吾谁与归,我以为本作为本期律诗中上品之作。

整诗扣题严谨,尾联诙谐有趣。

尾句似败笔,自嘲乎?用词风格与全诗格格不入。

.烂尾宿鸦,梦里新家,窗空吞金,屋漏流沙,半世饮恨,三年疫嗟,鸡汤何益,还我楼花。买到烂尾楼就惨了,但愿是为诗而装。

立意应时。诗家用独特视角,反应百姓对房市现状的无奈。尤其结句,更见文人直面现实,抨击时弊,褒章高德的良苦用心。

挂果26,评:接地气。叙述完整,尾联有点油,但与前文形成逆转,见章法。

27.梦游硕博楼

文/一笑了了

金凤栖枝拣郑州,未登广厦已千愁。

春花妖艳楼花烂,血汗淋漓颜汗流。

忍见鸦蝉鸣吊塔,何堪魍魉踢皮球。

碧梧零落枕风雨,梦上琼台一啭喉。

注:郑州部分引进人才买“硕博楼”安居,三月份烂尾,协商复工至今未果,收楼无期而上热搜,是以记之。

:诗人关心政治,为被烂尾楼坑害的人民发声,可以说是痛陈时弊,心忧民生,可堪一赞。

只是全诗立意虽然可嘉,语言上还欠斟酌。

譬如“千愁”、“妖艳”、“楼花”、“颜汗”、“吊塔”这些读起来都感觉比较奇怪,有的是现代词语,混入古诗当中,如“楼花”、“吊塔”,有的是凑韵凑句而成,如“千愁”,令人有些费解,这样一来,便使得诗人刻意打磨的颔联和颈联也看不出多好。

关于中二联,我们可以细细来看,“楼花”指的是期房,楼花烂就是期房烂尾了,但这和春花妖艳有啥关系?妖艳是贬义词,那么春花在这里缘何被贬呢?是说之前的宣传像春花一样?这些都是难以从诗中看出的。如果诗人是想用“春花”和“楼花”进行对比,那么就不应该用妖艳形容春花,如果想用春花来衬托楼花,那在这个句子中就显得莫名其妙。

再看对句,血汗淋漓,血汗是不能淋漓的,因为一般来说血汗是代指劳动,可以说劳动淋漓吗?而如果用血汗的本意,即鲜血和热汗,这样看着也未免尴尬,因为只有鲜血淋漓和大汗淋漓,没有血汗淋漓这个词。另外,颜汗,在这里应该是羞愧的意思,加上流字,反而让人不知是实指还是虚指了,而且,这一句谁是主语呢?谁的血汗淋漓,谁颜汗流呢?都让人看不出所以然来。

此外,题目是梦游,除却尾句,和梦游的关系其实不大,偏题。

个人认为,本期律诗中品之作。

金凤栖枝,暗指政府引进人才之硕博楼。中二联细写烂尾楼现状,楼花组词别扭,颈联鸦蝉应是实写,蝉一般栖于树枝,不知道是否在吊塔上。碧梧,梧桐树,梧桐树可以引来金凤凰,照应首联,琼台,玉制的高台,代指硕博楼。整诗较流畅,尾联诙谐。

散而不紧,且尾两联意重。“一啭喉”言机言巧语?则与“踢皮球”意重。

化用拣尽寒枝不肯栖,可惜拣得不咋的,也是烂尾楼。梦中才上楼,怆然而涕下。

28.登赤壁古城楼有感2票

文/馨儿

滚滚长江日向东,萧萧赤壁火犹红。

曾经魏武连环计,未若周郎半夜风。

十里楼船沉寇虏,千年草木怨兵戎。

惊涛拍岸声依旧,怒浪浮天业已空。

羽扇纶巾成底事,一杯浊酒慰英雄。

条理清晰,但都是叙事,若能在末尾加上自己的想法或论点,应该会更好。

如读史书。

:为什么一定要写成排律呢?这首诗写成律诗就可以了。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读诗的时候,讲到所谓“意脉”,或者说什么“意脉已断”,那究竟什么是意脉,怎么断或者不断。我们试用此诗做个分析。

首联写江水流逝,回忆过去,二联详写点明诗人自己看法,三联宕开写景,进行深化,到这里都是没问题的,问题在于第四联和第三联的联系。

我们知道,一般来说,律诗的颈联和尾联,在整个诗中起到转和合的作品,颈联的最后一句写“千年草木怨兵戎”,这一句非常的好,将全诗的内容深化,我们由此来引申,可以引入反战的主题,草木都怨兵戎,何况人乎?

但是四、五两联,诗人却完全抛弃了这一句,转而写白云苍狗,世事变幻,尾联又“慰英雄”。事实上,正是这无边的战火,才造就了英雄的史诗。赞颂英雄可以,抨击战争可以,但在三联怨兵戎的情况下,尾联却又慰英雄,这就是所谓意脉中断,造成了中心的割裂。

我们试举人人都熟知的《扬州慢》一阙,诗人在讲到“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节后,继续深化,将厌战的情绪步步升华,留给人无限遐想,佳作之所以是佳作,在于意脉一气贯通,情绪步步深化,不会有急转弯,一切水到渠成。

本期律诗中品之作。

纪实写三国事,多熟语熟句,无作者观点,写的再多也不合诗法。

萧萧,多指风雨声、落叶声,形容赤壁不太通。底事,何事之意,表反问,感觉作者此句想说往事、旧事之意,用词可酌。

拾古人只字片语而罗成矣!

乍看境界阔大,细嗅陈酿味道,中二似远实近,临江仙里熟套

29.梦游西庐寺4票

文/冷眼看花

镇日惶惶若蚁游,偶生槐梦拟登楼。

跻攀云路风无速,指顾星台月在眸。

万古松涛连海碧,一团紫气抱城浮。

流年染疫情何以,梵呗声中尽忘忧。

只看捻词成句就知功力颇深,中四不错,星月微光还看到碧涛紫气,眼神也不错

好梦,言之凿凿,读之朗朗。

虽梦游,亦情之向往也,生活不易,且梦且休息。中二联极其工整,且气象滂沱,非精雕不可得。

义脉连接紧凑。建议,梦游、拟登莫若直来直去。

:这可以看做本期律诗的样板了。

诗人首联写登楼之因由,镇日即整日,惶惶是说心态,蚁游——热锅上的蚂蚁般,首句赋比兴齐备,二句转入登楼,拟登楼因生槐梦,槐梦的典故大家都懂,再回首看题目“西庐寺”自然就能体会个中况味。

寺院,一般与佛教有关,再联系到槐梦,那种四大皆空,名利过眼的味道已经出来了。

中二联写景,堪称绝句。颔联从大处着笔,风云星月,何其宏大,“跻攀”、“指顾”是诗人主观所感,本以为到此联,什么景色也都写尽了。谁料到诗人在颈联竟然继续延伸,“万古松涛连海碧,一团紫气抱城浮”,其格尚在颔联之上,更无一丝人工,尽是白描工笔,反而更见气魄。诗人笔力何其雄浑,眼界何其浩大。换了一般的诗人到此,颈联只能写自己内心世界了,或者转写微毫的事物,和颔联进行结合,谁能想到诗人到了颈联,情绪、笔力都能转而高昂,我何能及君也,佩服。

尾联作结,转入现实,尾句也和槐梦、古寺结合。

诗人题目为“梦游”、首联写“拟登楼”,想来都是因第七句之故。

本期律诗神品之作。

中二联写梦游之状,颔联言其高,风无速不解,高处应该风大才是。颈联言其景色优美,紫气言其仙气飘飘。尾联言其远离尘世。整诗流畅自然。

游寺?登楼?“风无速”不解。“指顾星台月在眸”为夜游,则“万古松涛连海碧,一团紫气抱城浮”为妄语。

只有精通佛教的人才写得出来吧。颈联大气,画面唯美。尾联豁达。故作豁达,更见其忧。疫情首无铺垫,登楼尾未收束,憾之。

30.登自家楼3票

文/兰花手蝴蝶梦

数亩林塘积翠阴,乱蝉嘶罢昼森森。

田园一瞥朦胧意,喇叭频传浩荡音。

买醉东山徒惹笑,全真古道屡诛心。

自窥楼小难经雨,半纸残诗拢袖襟。

分明就是写的我家。

拥有自己的小楼不错了,还管它经不经雨。诗意真。当今诗人结庐半归隐的醉吟声涯,既是“梵而赛”,也有孤单犹豫之不适。

:本期律诗上品之作。

诗人首联以比兴起,开篇就见不凡,“乱蝉”、“昼森森”都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聪明的读者朋友读到这里都会得知,虽然诗人登的是自家楼,见的是熟悉景,但要抒发的定然不是什么惬意悠然的感触了。

果然,到了颔联,诗人之意已经图穷匕见,“喇叭频传浩荡音”联想到现代社会特色的宣传方式,不禁让人无奈一笑,再想想之前的“乱蝉”,几有封群之祸。

颈联写诗人内心感触,出句买醉东山,用谢安事,写自己像谢安一样隐居避世,却不被外人理解,只是徒惹嘲笑,对句我没太看懂,本期较严肃,就不妄解了,希望诗人能明示。

全真在这里为了对买醉,应该是词性相对,保全真性的意思,古道对东山,应该是地名相对,古老的道路的意思,诛心是谓揭露、指责人的思想、用心。不过连起来,我确实有些疑惑。

尾联写诗人登高有感,想到自己只是一个布衣之身,恐怕经不起红日的拷问,只好将这些微词收藏起来,不敢示人了。

此诗很有池青味道,其实比《梦游西庐寺》更得我心,但是“田园一瞥朦胧意”这一句我感觉不太好,终不似前作一句不可废。

首联乃登楼所见,森森有点瘆人。颔联上句续写,下句有讽意。买醉东山,隐居之典,东晋谢安在东山隐居闲憩。全真,是全真教,道教的一种,不知道有没有全真七子,哈哈。古道,古字凑对仗。欲隐居不得,欲求道不能。尾联隐晦,讽而未显。整诗欣赏学习。

不解处甚多。

“田园一瞥朦胧意”何来朦胧意?

“喇叭频传浩荡音”何来浩荡意?

“买醉东山徒惹笑”买醉何为?谁人笑之?

“全真古道屡诛心“此处全真为全真教?诛何心?此古道为魔道也?

羡慕烂地主。颌联说粉尘多噪音大吗?尾联形象可爱,楼外暴雨,楼内小雨,抱着一堆破诗无处安放,你就凡吧。

很像是写我家,喜欢!

挂果30,评:有自己的小楼就不错了,还管它经不经雨。

31.登楼客思6票

文/路远青

家山一水隔天涯,独上高楼眺远槎。

为叹风尘伤鬓角,闻听故里发新花。

传书客路征鸿杳,携手河梁好梦赊。

回首青春曾意气,于今还剩几些些。

诗行者,31

谋篇布局、用词造句、用典,均可圈可点。

章法好,触动心弦。

馨儿31自得其乐的味道客思杳杳,于今些些。

初心不忘!

:此是池青仿路远修之作,无甚可观。路爷诗常用浮槎、白鬓、客旅、些些等意象或词汇,因此我以这些词汇一锅乱炖,学路爷皮毛。

此诗首联交代地点因由,颔联写时间空间上的变化,颈联写虚实之间的遗憾,尾联感发,游戏之作而已。但路爷孤高绝世,我不能及,若是路爷写来,尾联定不至于泄气。

其实我虽然偶有羁旅,但未尝有一时一刻有什么家山之思,凡是我笔下有乡愁相关的作品,一律都是仿冒之作,矫情伪饰而已。

个人认为,本期律诗中品之作。

本期以“伪青”参赛,避让了本期大神们的风头,算是侥幸,不至于输得太彻底,但我想,若以这首旧作参赛,应该可以和大神们竞技一番——虽然始终是不如。

空倚窗棂望碧浔,疫来清气渐萧森。江堤索寞悲风紧,燕垒饥寒怨雾沉。

万里河山伤半壁,全身灵药尽三针。雀儿不解人间苦,犹作啼声动北林。

登楼客思,制题就很严谨,含有几方面的意思。首句点明是客,下句点题登楼,远槎,远方的船,续写照应上句。颔联上句是说因生活奔波、仆仆风尘而年华渐老、鬓发渐苍,下句以花这个具体意象代指思念故乡。“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颈联续写,因路途遥远,乡书难达,下句河梁是送别之地,汉·李陵《与苏武》:“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河梁之谊是送别时依依惜别的感情。意气,此处是远大的志向,尾联转回现实,满含失落、惆怅之意。整诗章法严谨,用典自然,扣题贴切,自是高手大作。

文思几番波折?先为思乡,后为伤龄?

风尘怕怕。闻听故里发新花了,怎么还传书客路征鸿杳?

32.南歌子登瞭望楼

文/福人

热恋芬芳日,来登瞭望楼。凭空一吻不知羞。任那云来云去自悠悠。

再度登临望,双双已白头。油盐花月蓦回眸。甜蜜依然不抱也无由。

:题目做《再登瞭望楼》更稳一点。尾句“甜蜜依然不抱也无由”,断句应该是“甜蜜依然、不抱也无由”,甜蜜依然,可解,不抱也无由,怎么解?

芬芳一般指花朵,此处稍感不妥。上片写年少热恋情状,其幸福指数令人羡慕。下片写现在,上昔下今,符合双调词上下片写法。油烟花月稍凑,尾句写实,但遣词造句少了一些诗意。

清新可人而温情脉脉。唯口语之词多,过矣。

敢情登楼就是秀恩爱来的。别的啥也没看没想,就是吻望抱,辣眼。热恋,油盐两句显凑。芬芳似神龙,见首不见尾。

萌芽32太油滑了

33.行香子.鼓楼2票

文/一叶知秋

皎月云行,归雁风迎。城楼处、彩阁红灯。菊展新蕾,桂洒清馨。看诗人歌,游人舞,丽人情。

千年钟鼓,百折人生。到如今、海定波宁。老身神怡,笑语轻盈。更步儿稳,心儿正,眼儿明。

挺顺溜。上片结尾三字句三个尾字歌,舞,情,词性应该相同才能气脉连贯。下片“老身神怡”绿与否,请对照词谱自检。

感情色彩浓厚。建议,上片白昼和夜晚层次不清晰,莫如直接写夜景。

:跟登楼没什么关系,这是写楼的作品,其实我个人感觉《行香子》这个词牌非常难写,就在于上下阕后面用一字领起的三个三字句,也就是本词中的“诗人歌,游人舞,丽人情”、“步儿稳,心儿正,眼儿明”,感觉很多时候,只是词汇的罗列,见不了什么巧思或者深情。

上景下情写法,上片写鼓楼热闹情状,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歌、舞,都是动词,与情字对仗稍显别扭。过片句精彩,有历史跨度。整词自有一种蓬勃的力量,读起来令人心舒神荡。

此为登楼?实乃楼下望楼之作?“心儿正,眼儿明”似曾相识,今人尤喜之?

严格来说,归雁对皎月,情对歌、舞,似乎勉强。结尾如果一步一转或者层层递进更过瘾,不过现在已经很好了,我是写不出来。

青按:

这是我至今为止写的最认真的一次集评。

诗友莫寒曾经说过一句话,我深以为然。她说,我们可以发自己的光芒,但也不要吹灭别人的灯。

是的,写诗也是如此。可能有的人将写诗当做毕生志业一样对待,有的人只是将写诗视为一种消遣活动,如此一来,有高有低,有媸有妍,也是很平常的事情。我们固可以认为其人诗写的不好,但不到极特殊的情况,也没必要将诗人大加嘲笑。

但,即便如此,难道就不能分出诗的高下了吗?难道一个人或身罹残障,或父母双亡,或本为洋人,当他历经磨难写出一些类似诗歌的句子后,旁人就要因为他人的不凡,将其作品推到一个不应该有的高度?这样的话,究竟是因人举诗。假使真以匿名形式,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去发布,旁人会对那类诗歌加以一丝推崇,会对那诗人加以一丝尊敬吗?

我想不会。

绝不会。

因此,我以为匿名评诗,相对而言还是较公平的一种方式,在脱离了诗人本身具有的种种光环之后,纯以文本来考量,少一些无谓的赞誉,多一点客观的评价。

但回顾这半年来,投票和评价,还能客观或者公正吗?

我以为不能。

可能有的诗友时间紧张,草草看一遍就下了评价,可能有的诗友青眼别加,只因为其中一句一字就钟意,可能有的诗友情深义重,出于礼貌投了较熟悉的人。

我无意左右别人的投票,也无意干涉别人的态度。

但我想,我们本应是想从周赛中学到一点东西的吧?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对于人性,从来不能相信,我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有几人能闻过则喜”。

是的,我想很多人交上周课,其实更多的是期待别人的夸赞,而不太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尤其是尖锐的批评,当别人一语中的后,往往以冷笑回应,如果批评者不慎说错,恐怕还要拔剑相向,所以还不如礼貌拜年,一团和气。毕竟文无第一,谁又能对谁完全服气呢?除非似我对孤神等人吧。

但这期我还是写了,我想这篇集评阅后,可能有人面不改色,有人心内暗喜,有人怒发冲冠。但也都这样子,随他去吧。

我只想和大家交流,在我的心中,什么样的诗算是好诗,什么样的诗,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你可以不同意的看法,亦可以鄙薄我的狂悖,但若此篇读罢,能让你有些思索,让你对诗的优劣,有一些更深的认识,此即我之所愿。以为我卖弄发癫,挟私报复的,那是不了解我的人。

古语云:“文无第一”,一直我亦视三甲如粪土。因我以为,诗文是很难分出第一第二的,但分为几等几品,还算可以。因此我将本期作品分为四品,列为神品的共有五首,因为限投三票,因此本期我一票不加,以示公正。

不过,这终归是我自己的一孔之见而已,读者朋友们当然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也可以不吝批评指责,这都是合理的。

据传,春秋出,而乱臣贼子惧。子曰:“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我想,知我罪我,亦其惟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