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萝卜小雪菜”,一到“立冬”,菜地里的萝卜就要赶紧收回来,如果哪家还幻想着继续留在地里让它们再长上二两沉,那么非吃亏不可。轻则冻伤口味大减,重则冻烂颗粒无归。收回家的萝卜要下窖,也就是在闲地里挖一个四方形的大坑,将那些粗壮整齐的萝卜放进去用土掩埋好,以后随吃随挖。这样存放的萝卜水分大,鲜度好,可以一直储存到来年春天。
民间历来有“立冬补冬”之习俗,故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应以“养藏”为主,早卧晚起,睡眠充足。可多食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并辅以新鲜蔬菜补充体内的维生素。补益肝肾、滋养五脏的黑芝麻粥,补虚益精、滋阴助阳的虫草蒸老鸭,健脾开胃、生精止渴的番茄砂糖藕等均属药膳上品。俗语说:“十月萝卜小人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就着晒得半干不湿的生花生吃萝卜,是崂山人的至爱。
(节选自崂山文艺)
立冬·三候
立冬初候水始冰
古时,立冬不仅是节气,还是节日;不仅是节日还是特别的节日。
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民间则有“十月朔”“秦岁首”“寒衣节”“丰收节”等庆祝立冬的习俗。
立冬之时,绝大部分地方依然被绚丽的色彩点染得美不胜收。北国,街头堆积的银杏落叶黄得耀眼,人们有心不去清扫它们,想留住这一片片美丽的金黄。
冬之气,由秋之白露、寒露、露凝为霜一路演变而来,再由霜而结为冰,这便是立冬初候“水始冰”,提醒人们要顺应四时之变,为严冬的来临做好准备。
立冬二候地始冻
感受初冬的天地之气,要从草木的变化着眼。树叶从润泽变得干枯,芦苇从青碧变为黄白,树冠从茂密变得舒朗,生命的线条变得瘦削了,生硬了,甚至尖利了。
无数文人墨客也在草木变化中,描画出属于他们的秋去冬来。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这是明代王稚登吟咏《立冬》之作。诗人客居他乡看庭前风吹叶落,唯有半轮明月和一盏禅灯相伴,不禁感叹今晚比昨晚又冷了不少。
大地是生命的母体,“地之变”决定了生命的有无和存在的状态。感知土地的硬度与温度,体会土地的触感和质感。从这里开始,人们将开启领悟生命本质的又一段奇妙旅程。
立冬三候雉入大水为蜃[shèn]
到了立冬三候,天气的寒凉日甚于一日,已看不到野鸡一类大鸟的出没,海里的大蛤却多了起来。
这份浪漫的想象和天真的意趣,在天地快速走向萧瑟冷肃的日子里,如同一抹暖阳,让暗淡的世界明亮了起来。
浓的是生命之力,淡的是冬日之趣,硬的是冬气之寒,软的是人心之暖。这或许就是我们从立冬节气里,重拾的精神雅趣。
图
视觉中国
秋韵正浓时悄然迎立冬愿这个冬天有人与你立黄昏,有人问你粥可温有人待你诚且真,有人知你冷与暖屋外冰天雪地日子热气腾腾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