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吗?
许多物品即使堆在角落用不到,却怎么也舍不得丢弃…
在外面看到还能用、却没有人要的东西,忍不住想留住或捡回家里…
当看到对方总是把物品堆满房间,或是有成箱成柜的东西没有整理,你总是很难理解对方为什么不丢弃用不到的东西?
其实,习惯囤积的人们,不想整理的,也许不是物品本身,而是寄托在物品上的情感。
以下就让我们来理解几种常见的“囤积者心理状态”吧!
一、想要的只能靠自己守护
成长经验里,经历过物质上或心理上的匮乏,让他意识到,需要的东西只能自己想办法争取,“担心麻烦他人”或者“他人是不可靠的”等信念,这都可能使内心对于无法拥有之物产生焦虑和恐惧,也相对容易着迷于“可自主控制去留”的事物,一但有机会拥有,便要不顾一切去把握。
二、心里始终存在失落的空缺
生命里曾有过很重要却把握不住的事,包含无法好好道别的人、意外失去的事物等,这些关乎“失落”的议题,都会带来强烈的情绪,但当事情发生当下,被动地“好起来”,虽然努力振作起来,但心就像空落了一块,始终还未被填补,那就可能像上瘾一般,拼命寻求被“充满”的感受,忍不住想投掷更多物质到内心的黑洞里,却怎么也填不满。
三、创造另一种形式的富有和安全
与其说囤积者“不想丢”,不如说他们是“想留住”。因为,留着,是为了相信这些物品还有价值,保护这些物品,就如同保护自己不被轻易舍下;又或是某些物品本身承载着回忆,留下它们,就像留着自己的童年、愉快的过往、或留住与某些离去之人的连结,那会带来一种安全感,象征“我一直拥有”、“不曾被剥夺”。
如果,好好整理物品真的很难,那么,更需要做的可能是“整理情感”。
适度的收藏,确实能为自己创造“富足感”,也留下“安全感”;然而,若在未觉察情感阻塞的情形下,没能正视内在匮乏的黑洞,而是一味的堆积外在物质,那么过度的囤积行为,则可能直接的影响到生活品质、环境卫生,甚至间接影响到人际的关系。
当你发现身旁的人,正茫然地寻求“被充满”的感受,这也许不只反映在囤积行为上,也可能以其他形式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常见的如:过度专注竞争、聚焦在追求成就、金钱、关系或外貌等条件上,或是出现物质滥用等表现。此时,旁人的指责,会使他们更回避去看见内心的伤,反而可能更想与亲近之人拉开距离;因此好好的“理解”会是陪伴对方自我觉察的第一步。
当能好好面对内心纠结的、放不下的、渴望拥有却求而不得的,人生才不至于停滞,也才有力量创造新的美好经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