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收藏 >> 收藏前景 >> 正文 >> 正文

60后企业家热衷最贵29亿红色收藏

来源:收藏 时间:2023/1/26

来源:中国经营报

文/黄玉璐

瑞士人乌里·希克(UliSigg),是中国早期艺术市场的“稀客”。

这位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来华投资的前驻华大使,独爱中国现当代艺术,被称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欧洲教父”,红色题材也照收不误——

年,希克在中国嘉德以万元拍下画家陈衍宁年创作的《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创下当时“红色经典”绘画的最高纪录。8年后,这件作品估价达万元,后被上海龙美术馆收入。这件作品的转让,也让部分媒体认为国内红色题材收藏热潮至此开启。

经历市场起伏,今年,收藏市场上的红色题材再度升温,藏家也不再是“稀客”。

4月29日至5月9日,“历史时刻——百年红色主题艺术特展”在炎黄艺术馆举办。登陆此次展览的是过去年记录八大历史时刻的艺术作品。

无独有偶,今年春季拍卖,国内部分拍卖行特别设置“红色”专场,应景同时,也期盼市场行情分外香。

价值决定价格,但纵观百年,真正的“红色经典”寥若星辰,流入市面的珍品更是凤毛麟角。万物必“经典”的市场化时代,究竟何谓“红色经典”,又价值几许?

艺术市场一片“红”

在“历史时刻——百年红色主题艺术特展”现场,跨度60年的历史时刻,浓缩在8幅作品里——从《井冈山第一面红旗》到反映改革开放的《海南太平山》,横亘展厅中间的长超3米的巨作《毛主席带领我们在大风大浪中前进》。

郭绍纲、恽圻苍毛主席带领我们在大风大浪中前进,年作,×cm

尽管此次特展作品数量不多,但多年研究新中国美术史的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向笔者表示,这8幅作品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反映了年以来在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以及现实题材创作的一些基本特点,同时也遴选了黄胄、蒋兆和、何孔德等知名艺术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陈履生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这还只是年艺术市场的“红色”一隅。

今年,中贸圣佳特别设置了“红色”专场——“恢弘的表现”,征集作品超过件,不乏冯法祀等名家之作。这是近年来该拍卖行第一次筹备新中国美术拍卖专场。

中国嘉德设置的新中国主题水墨创作专题“踏遍青山人未老”阵容不俗,傅抱石、潘天寿等大家水墨同台上拍。包括第一件过亿元的“红色经典”作品——李可染年创作、年以1.亿元成交的《长征》。

馆藏红色经典颇丰且品质上乘的私人美术馆——上海龙美术馆自然不会缺席,其主办的“回望与前行——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特展”展期从5月1日到7月25日。

7月1日临近,自然,从官方到民间,从公立展馆到市场化拍卖行,从展览到主题性创作,举国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红”了市场

新中国主题性美术经典作品,并非只在年“别样红”。

年,被印了9亿张的宣传画原作《毛主席去安源》被拍出超万元的价格;年,希克耗资万元,将“红色经典”作品推向千万元大关;年,李可染用乾隆朱砂创作而成的《万山红遍》以2.亿元成交,迄今为止,该纪录仍未被超越。

几乎每10年,再适逢特别时节,“红色经典”作品都像被“价值再发现”,价格又上新高。

藏家群体也在随之成长。有业内人士指出,红色题材的主要藏家之一,是20世纪60年代前后出生、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家。从海外藏家希克,到独占鳌头的本土藏家王薇,用谭在江的话说,在“红色经典”收藏板块,不少藏家怀有情结,“群众基础非常好”。

比如从年就开始接触革命题材的龙美术馆馆长王薇曾表示:“我收藏的红色经典一幅也不会卖。”

王薇收藏的第一幅红色题材作品是张洪祥的《艰苦岁月》,当时还有来自美国的老太太想加价20万元从王薇手中转让这幅作品。在王薇看来:“这些作品都是我们那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视觉记忆,很多作品都是我们小学课本中读到的。”

从完善收藏体系的角度,龙美术馆已收入超件红色经典作品,形成较完善的历史发展脉络和研究体系。希克也曾对《东方晨报》记者表示,希望可以收藏反映整个中国当代艺术进程的作品,他们可以像文献一样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完整的脉络。

从作品价值而言,陈履生认为,新中国主题性美术经典作品中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更有艺术性和艺术家个性的彰显。

例如现身此次特展的蒋兆和作品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陈履生注意到,画作右半部分有联合收割机,关山月巨作《山村跃进图》中也有这一元素。

蒋兆和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年作,设色纸本,86×cm

陈履生解释道,画联合收割机、拖拉机是当时的潮流,因为它反映了新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具体努力和新中国建设的具体成果,但实际上直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与前苏联接壤的东北地区才引进类似的农业机械,“它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

石鲁的《东渡黄河》则展现出画家任务与创作之间的平衡。画中,石鲁用线描的“描法”勾勒出黄河水的激荡,与之呼应的是人物伫立甲板时的豪情。在陈履生看来,石鲁非常机智地解决了个人风格与时代要求之间的问题。

石鲁东渡,年作,设色纸本,×78.5cm

经典“稀为贵”?

尽管每隔10年,“红色经典”作品即会出现价格上的高潮,但谭在江表示,近年来相关题材作品在热度上“还是趋于平稳”。

谭在江认为,这是由于红色题材依然被片面认识,实则不少作品的艺术性和绘画性都“非常好”。

陈履生经历了新中国主题性美术经典作品从无人问津到洛阳纸贵的不同阶段。他对“言之必称经典”的商业化、江湖化做法和对相关时期作品的全面肯定表示置疑。

陈履生将自己上世纪80年代对新中国美术作品的研究称为“孤军奋战”。收藏家罗仲荣也曾指出,20多年前涉及历史题材和政治题材的中国书画几乎无人问津,卖价比同水准其他题材的山水画、人物画低三分之一到一半,但他看中一些经典佳作的绘画性,陆续收入囊中。

时过境迁,无论学术还是市场,语境大相径庭。陈履生认为,在一哄而起的主题创作和商业推广中,真正能够代表时代、可被称之为“经典”的佳作屈指可数:“姑妄不谈经典的问题,就是普通作品,能拿出来的,有很好的构图、立意、造型、表现,能够打动人心、能有很好审美的作品,少之又少。”

策展人、在艺科技及云杪文化创始人谢晓冬也表示:“真正的经典是非常严格的,每个时代众所周知且很重要,兼顾艺术性、时代性、众所周知的属性的艺术作品,确实非常非常少。”

“不能因为商业的需要把所有的东西都称为‘红色经典’,这是不科学也是不符合实际的。”陈履生强调,目前市面上所谓的“红色经典”存在的最大错误就是全面肯定,“同样跟全面之否定一样,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陈履生曾预言,由于相关作品多为官方机构收藏,流入民间的佳作越发稀少。真正的经典佳作只会零星出现,价位才会一路走高。

(编辑:黄玉璐校对:颜京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