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玻璃,原产于颇黎国。它的光泽如水,坚硬如玉,因此被称为水玉,与水精同名。
康乾年间,有一位西洋传教士向朝廷献上了一块稀世珍宝——玻璃。朝中上下皆感到震惊与惊奇,因为这种稀有物品在当时无人不为之倾倒。
当时由于玻璃的制造成本极高,许多人认为它比黄金珠宝还要珍贵,被视为一种非常稀有的珍品。
就算在朝廷之中,对于这珍贵的玻璃也十分慎重地使用,通常都会将其镶嵌在醒目的位置,而少部分则被用作猫眼,通过这片微小的玻璃,眼睛能够观察外面的世界。
人们并不会轻易抛弃损坏的玻璃,而是小心翼翼地修复它并继续使用,或者将损坏部分切割下来,做成一个更小尺寸的窗户。
在古代的民间生活中,大多数人使用的器具都是由陶瓷制成的。而用来糊窗框的材料并不是玻璃,而只是普通的纸。
相对于玻璃,纸的透光性很差,容易碎裂,并且在保温和防寒方面表现也较差。所以,普通百姓几乎没有机会见过真正的玻璃。
玻璃的价值在一百多年前被收藏家马未都评价为相当于北京两套房子的价格。
马未都,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在当今的收藏界无人不晓。
年轻的时候,马未都和许多其他年轻人一样,曾经有过农村下乡的经历,参加过劳动队伍,在回到城市后也从事了几年的工人工作。
马未都在上世纪80年代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并成为《青年文学》杂志的一位编辑。此外,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深入研究了古玩等各种器具。
在那个时代,他对收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古玩的价格并不算昂贵。
马未都回忆起早年时的经历,他在从事家具收藏时被邻里们视为与众不同的人。大家普遍认为他不认真工作,只是在收集一些陈旧破损的桌子,简直是离经叛道。
随着人们的生活逐渐改善,许多老住户开始将家中不再使用的家具送到信托商行,由信托商行代为寄售。这些家具无论款式还是材质,都以底价8元进行销售,买家可以自行讨价还价。
卖家送来的家具,信托商店并非立即付款,而是在家具售出后才结算给卖家。
有一次,马未都看中了一张桌子,在砍价到6元时,由于非常喜欢,他决定不再继续砍价。搬回家后,马未都用刷子仔细清洗了桌子上积存多年的污渍。
这些家具都被统一称为硬木,因为当时人们的知识储备有限,无法分辨紫檀、黄花梨、红木、鸡翅木或其他木材。
而在过去的家具中,许多都是如今价格极高的红木!马未都因为他的知识储备和先见之明而获得了巨大的优势。
马未都的收藏已经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其中包括各类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数量接近万件,这一成就可追溯至九十年代。
马未都如今在北京、上海、杭州、厦门等多个城市设立了分馆,收藏的艺术品数量达到了数万件,总估价超过了百亿。
马未都还表示,他会将所有收藏无偿捐给国家,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确实让人敬佩。他说等到他离开人世的那一天时,他会将所有收藏无条件地捐赠给国家。
在《百家讲坛》节目中,马未都在谈论家具收藏时提及了玻璃。他指出,在民国时期,一块玻璃的价值甚至能够媲美两套房子,而如今已经连拾荒者也不屑一顾。
马未都通过深入研究玻璃的历史,得出了较为客观的结论。尽管有很多人认为这样的评价夸张了一些。
马未都不仅仅是为了拥有和欣赏古玩而收藏,他会以非常系统的方式研究自己的收藏品,并评估它们在不同时期的价值。
此外,他还深入研究这些古玩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这就是他在这个领域享有很高声望的原因。
在年,陕西宝鸡的考古发现中出土了上千件属于西周早期的玻璃管和玻璃珠,这一事实充分证明了古人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已经掌握了制造玻璃的技术。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湖南省的一些古墓中,还出土了大量属于战国和西汉时期的玻璃器物。专家们通过鉴定确认,这些时期生产的玻璃制品属于铅钡玻璃类型。
在古代,铅钡玻璃的特性包括熔点低、耐热性差以及透明度较差,再加上制作成本高昂,因此其使用范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通常而言,它仅被用于装饰品,未能普及至民间。
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自主进行玻璃制造设备的研究、设计和开发,逐渐摆脱了对外国进口设备的依赖,实现了玻璃制品生产的自主化。
随着对玻璃制造核心技术的掌握,玻璃制品的数量不断增加。如今,玻璃已经日益普及,成为一种常见物品。
稀有即珍贵,量的积累引发质的转变,如今玻璃生产已经相当普遍,几乎家喻户晓。因此,其价值也随之大幅下降,即便回收再利用,也无太多实际利益。由此可见,玻璃如今是最不具价值的物品了。
由此可见,科技制造的商品无法永久保值,现如今的手机和电脑正是最好的例证。而那些能够经久留存的,必定是历史和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