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收藏 >> 收藏优势 >> 正文 >> 正文

秀发唐宋八家欧阳修传世墨迹谱图

来源:收藏 时间:2023/4/22

#欧阳修诗词#欧阳修行书《谱图序稿》并诗卷是辽宁省博物馆宋代书法藏品中极为珍贵的一件,也是传世欧阳修书法墨迹中兼具文学性和书法特征的一件。书心纸本,纵30.5、横66.2厘米,由欧阳修书《欧阳氏谱图序》稿、《夜宿中书东阁诗》和北宋中书所录旨挥三部分内容构成,无欧阳修款印,这三段内容左侧各有一段南宋周必大的题记。书心后接拖尾,纸本,纵30.4、横.1厘米,有元明张雨、欧阳玄、宋濂等13人题跋。欧阳修行书《谱图序稿》并诗卷在流传的千年之中引起了大量关于欧阳修谱牒学、经学、书法、文学的相关研究,影响自宋至今,是欧阳修传世书法墨迹中最具特色的一卷。

北宋欧阳修自书诗文稿卷

《欧阳氏谱图》是欧阳修为其家族所修家谱,在“五世则迁”基础上,以两个“五世”为一谱图,以第五世玄孙为第六世高祖,编成实际为九世的谱图,开创了私修家谱新范例,影响直至明清家谱修撰,广为后世借鉴。为说明欧阳氏姓氏来由、家族历史传承、祖训、修谱的因由和修谱原则方法,欧阳修作了《欧阳氏谱图序》。

北宋欧阳修谱图序稿

《谱图序稿》墨迹是其草稿,纵30、横18厘米,上书墨迹9行字,首行距纸面右边仅0.5厘米,末行距纸面左边1.5厘米,纸面上边紧贴文字,下边多处破损造成文字缺失。此墨迹无欧阳修款印,右侧接缝钤“石渠宝笈”“宝笈三编”二印,左侧接缝处钤“中书省印”,书心有一朱文方印不识。全文经过多次修改,增加文字5处21字,其中4字增加后又删去;改写文字6处,删去文字12字。全文如下:

1.自唐末之乱,士族亡其家谱,今虽显族名家,多失

2.其世次,谱学由是废绝。而唐之世遗族,往往有藏其旧谱者,时得

3.见之。而谱皆无图,岂其亡之,抑前世简而未备欤?因采太史

4.公史记表,郑玄诗谱,略依其上下、旁行之,作为谱图。上自高祖,下

5.止玄孙,而别自为世□。使别为世者,上承其祖为玄孙,下系其孙

6.为高祖。凡世再别,而九族之亲备,推而上之,则知源流之所自,旁

7.而列之,则见子孙之多少。夫惟多与久,其势必分。此物之常理也。故凡玄孙别而自为世者,各系其子孙,则

8.上同其出祖,而下别其亲疏。如此,则子孙虽多而不乱,世次传虽

9.远而无穷。此谱图之法也。

欧阳修生活的时代,社会矛盾尖锐,各地农民起义和士兵暴动蜂起,北方的契丹和西方的西夏频繁侵扰宋朝北部和西部边疆,内忧外患交织,北宋王朝统治面临危机,传统的伦理纲常也受到冲击,同时佛教、道教对儒学产生极大威胁。为了尊祖收族,提高家族凝聚力,增强社会稳定性,早在宋真宗天禧五年()就有诏书敕令文武群臣自修家谱。

欧阳修“以儒学卫道士的身份出现在北宋学坛”,主张整饬道德,维护纲常,推行儒家忠孝礼义之道。自景祐二年(),为“借史学整饬人伦道德,挽救颓败世风”,欧阳修开始效法《春秋》,“褒善贬恶,匡时弊,正乱君,私撰《新五代史》,直到皇祐五年()完稿,其贯穿始终的是对伦理纲常的整饬和维护。这种思想体现在一个家族的层面则是要“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这样的祖训教育后人。而经历过唐末五代战乱,欧阳修的家族“或微或绝,分散扶疏”,不存“尊尊亲亲之道”,其族人已不清楚欧阳氏的由来和祖先传承的历史,更不了解“祖先长期形成的遗德和祖训”。为了整饬伦理纲常,有必要重新整理家族的历史传承。

皇祐四年()三月,欧阳修母亲郑氏病故,欧阳修归颍州守制,皇祐五年()八月,欧阳修自颍州护母丧归吉州,葬沙溪泷冈,冬,归颍州,直到至和元年()五月除,赴开封。欧阳修在家乡的这一年多时间,以旧家谱访求族人,“各得其所藏诸本,以考正其同异,列其世次”,用图表重建欧阳氏谱图。《欧阳氏谱图序》最早见著录于《居士外集》,其文末有“嘉祐四年()己亥四月庚午嗣孙修谨序”。熙宁二年(),欧阳修居青州,重新修订谱图,并将之镌刻在“泷冈阡表”碑阴,又作一篇《欧阳氏谱图序》,同刻于碑阴。

欧阳修行书《谱图序稿》并诗卷通篇受颜真卿的影响,书写随意轻松,流畅自由,虽多有涂改、增删,却毫无故作之意。此卷是欧阳修为记述其文学作品所写,既是文学作品,也是书法纪录,践行了欧阳修“学书勿浪书,事有可记者,它时便为故事”的书法理论思想。此卷流传情况不明,见不到相关著录,有可能是在欧阳氏家族内部。

北宋欧阳修自书诗文稿

《夜宿中书东阁》是欧阳修作于嘉祐八年()十二月的一首七言律诗。此墨迹是欧阳修作此诗的手稿,28、横17厘米,上书墨迹6行67字,其中2删改,第1行至第4行是诗文正文,第5行文诗题“夜宿中书东阁”,第6“攻字同韵否”是欧阳修不能确定诗中所用“攻”字韵脚的一条记录。首行墨迹距纸面右边0.5厘米,末行距纸面左边2厘米。书心左上角钤“宣统御览之宝”朱文圆印,左侧接缝钤南宋“中书省印”朱文方印。全诗“翁”“功”“攻”“中”押“一东”韵,对仗工整,格律清晰,抒发诗人对于自己年老衰病的惆怅,对于新帝英宗即位之后政事的担忧,以及对先帝仁宗的怀念,是一首情真意切的感怀诗。全文如下:

1.翰林平日接群公,文酒相欢慰病翁。

2.白首归田宁负空有约,黄扉论道愧无功。

3.攀髯路断三山远,忧国心危百箭攻。

4.今夜静听丹禁漏,尚疑身在玉堂中。

5.夜宿中书东阁。

6.攻字同韵否?

前两句是欧阳修对于仁宗时期自身经历的回顾。皇祐五年,欧阳修将母亲归葬沙溪泷冈,但因“力所不周”,仓促之间未能在父母坟墓周围种植松柏,盖造屋宇,也未能刻立碑碣。当时欧阳修对着参加葬礼的“乡人、父老、亲族、故旧”发誓,丁忧服除后,会向皇帝乞求一个在江西的差遣,方便就近照看祖坟,并完成这些未尽事宜。然而从至和元年()欧阳修丁母忧结束,自颍州归开封,就开始任翰林学士,直至嘉祐八年,仍然未能践行前约返回江西。

翰林学士需要定期在禁宫为皇帝讲说经义,每年“二月至端午日,秋八月至长至日,遇只日入侍迩英阁,轮官讲读”,可谓与皇帝“最为”。皇帝时有询访,欧阳修常与之相议论,但自谦“碌碌随众人,未尝有所建言”。自丁忧归京,欧阳修已“鬓须皓然”,自觉“眼目昏暗,脚膝行步颇艰,右臂疼痛,举动费力”,常称病翁,为翰林学士的几年中时常与梅尧臣、范镇、刘敞等人诗酒唱和聊以慰藉。

第三句,“攀髯路断三山远,忧国心危百箭攻”是这首诗的核心,“攀髯”来自黄帝崩后乘龙归去,小臣持龙髯欲跟随而不成的典故,是欧阳修对仁宗的哀悼。宋仁宗驾崩后,养子赵曙即位,是为英宗。英宗即位后就称病,“诏请皇太后同听政”,与曹太后关系不睦,政权交替之间,危机四伏,欧阳修尤感心忧。

第四句,说明作诗时欧阳修因事留宿中书东阁,恍然回到了仁宗朝身为翰林的宿直经历,点明作诗缘由。嘉祐八年四月欧阳修转任户部侍郎,仍参知政事,但不再是翰林学士,不再需要定期值宿禁中。而这一天,欧阳修因事留宿位于禁中的中书东阁,恍然间仿佛回到了仁宗时期自己作为翰林在禁中值宿之时,不禁发出感慨。

《夜宿中书东阁》诗是欧阳修晚年创作的代表性律诗,深受其本人的重视,收录在其自订《居士集》中,反映了欧阳修主要的政治经历和晚年的政治生活。

收藏家杂志期封面

文章来源:《收藏家》

期《欧阳修行书谱图序稿并诗卷鉴藏考》

作者:张书慧

责任编辑:秦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