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大冬拍如火如荼进行之际,民间藏友们频繁上演着乘兴而去败兴而归的情景。就在昨天,又有一位藏友抱怨称,他将自己的藏品送至某一线拍卖行,却连一个负责人都没见到,就被一位年轻人轻易打发了。
有人指出,当前赝品盛行,精品难觅;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民间仍有许多精品,只是缺乏展示的舞台。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人们的立场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会有所差异。每一种观点背后,都涉及到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博弈。
一、“货源危机”并非真实存在的问题高端拍卖行表示:“我们并非不愿接受民间藏品,但多数送来的都明显是仿品。说实话,这还可能引起争议。许多藏友的行为并不理性,而真正的优质藏品却相当稀少。”
一些古玩商也经常反映:“货源危机早已到来,逛遍整个市场,往往十件中无一件真品。他们只能经营回流藏品,或者在拍卖行和文物商店寻找货源。由于民间收货风险过大,他们已经选择放弃。”
然而,在国外的观点却与此相反。无论是美国、法国还是英国,许多拍卖行在对外宣传中都一致表示:“中国文物的资源在短时间内不会枯竭,实际上数量之多甚至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以明清瓷器为例,国内市场的价格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一件完好无损的清代三代官窑瓷器,最低起价都在数百万甚至上千万人民币。而明代永、宣、成御窑的瓷器,更是拍出上亿的高价。然而,许多欧美艺术品经纪人却表示:“不要再送明清瓷器过来了,数量过多,即使卖几十年也无法全部处理完,我们只能选择少数顶级珍品进行经营。”
关于货源问题,国内普遍认为供应紧张,而国外则认为供应过剩。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二、垄断市场是主要目标关于中国文物的国际商业运作,其战略性布局极为精细。外国人不愁货源是有其原因的。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开放以来,他们便采用“高抛低吸”的策略大量吸纳货源。
在当前文物流失的大环境下,大量文物流入民间。然而,由于文物法的限制、鉴定技术的滞后以及赝品的泛滥,高端市场已完全不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