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往今来能工巧匠辈出。
以雕刻工艺为例,这一类存世的古玩材质各异,品类丰富,神韵生动,因其展现出的精湛手工技艺和东方文化内涵深受海内外收藏家的喜爱。
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家拍卖行内,一座精美的中国古代罗汉首木雕依惯例接受了拍卖前的一系列常规仪器检查。
在场工作人员突然惊讶地发现,中空的佛头上方竟然内有乾坤,暗格里藏着一个方形物件!
在专家的协助下,这家拍卖行的负责人小心翼翼地摸索着启动机关,取出了这座木雕的2任主人都没有发现的尘封宝贝——一张距今多年前的明朝的纸币,面值为“壹贯”的“大明通行宝钞”!
从“壹贯宝钞”一窥明朝纸币制度
想要知道这张藏于木雕的“壹贯宝钞”到底价值几何,就不得不先了解明朝的纸币制度了。
明朝初期曾实行“钱本位制”,不过由于受到铜料短缺,铜钱沉重且价值不高,前朝普遍使用纸币等现实因素制约。
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公元年)设立了宝钞提举司,次年中书省首发“大明通行宝钞”,并以重法推行这种纸币,明令禁止铜钱和白银的流通。
明朝立国二百七十六年,纸币定制有且仅有宝钞一种,这样的统一性前所未有。从公认的世界最早纸币——北宋交子出现开始,纸币在元朝迎来了最盛行的时代。
市场中的流通货币,以白银和纸币为主。而元朝官府发行的纸币元钞,就经历了交钞、中统钞、至元钞以及至正钞四种币制。
据史料记载,宝钞有六个面值,即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贯。每贯等于一千文铜钱,折合一两白银,四贯则兑换一两黄金。
为了树立宝钞的权威法定货币地位以及币制稳定,明朝律法规定,金属货币只能用于向官府兑换宝钞,严禁交易使用。
由此可见,这张在木雕中被发现的“壹贯”钞额宝钞,正是中国历史上面值最大的货币,十分珍贵。对于最初拥有它的主人而言,也是一笔不菲的钱财了。
明朝男子为何将大额宝钞藏于木雕?
老话说:“财帛动人心。”知晓了这张宝钞的价值后,人们难免对它藏于木雕之内的来历浮想联翩。
综合这座木雕本身以及专家给出的鉴定意见后可以合理推测,这是一位明朝男子所藏的“私房钱”。
从这座木雕的题材来看,罗汉在佛教中意为“达到涅槃境界的修行者”,造型尺寸明显是符合男性审美的案头清供。
从实物断代来看,它隶属于元朝,宝钞则是时隔数十年后才放入的。据史料记载:“明初,钞甚通行。”可以推断当时的官府权威和信用还能够比较好地维系宝钞的币值。
再参考明清小说所展现的币值,《红楼梦》中世代簪缨之家的荣国府,一等丫鬟一个月的“工资”为白银一两,闺阁小姐一个月的“零花钱”为白银二两......
那时候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性收入有限,针头线脑、胭脂水粉等花销却不小,很难积存下这样一笔“闲钱”。
而从历史的溯源来看,我国古代历经了长达数千年的“家天下”,虽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位高权重的历代皇帝却把国库和自己的私库分得清清楚楚,丝毫不肯吃亏。
以宋朝为例,宋太祖赵匡胤立国之初设立名为“封桩库”的内库,原意是希望把每年国库的节余财帛入库,作为财政准备金以防国家突发变故。
但还不到三代,这个内库就悄无声息地演变成了宋朝皇帝的私人小金库。
宋朝第三任皇帝真宗皇帝就对官员为应对灾荒、战事频频找内库“借钱”不胜其烦,决定每年从中拨出一定数额款项的给三司。
超出的部分“毋得复有假贷”,同时严令内库的管理者,不准泄露库管账目,违者问斩!
到了滥发纸币的明朝,即使到了国库空虚,发不出饷银的地步,皇帝仍直斥大臣“不得请发内帑”,根本不肯动用自己盆满钵满的“私房钱”。
正所谓上行下效,民间的男子在木雕中隐秘地藏入一张大额宝钞,似乎也就不难理解了。
因此,也许是当时的拥有者在案头赏玩这座精美木雕的过程中,无意发现了其中精巧的暗格,于是起意将其作为自己的“小金库”。
但又由于未知的原因,始终没有再次取出。谁知竟给后世留下了一份惊世之喜!
大明宝钞虽然基本沿袭了前代的钞制,但无论是竖式长方形的版面设计、精练匀称的文字排版,还是细腻流畅的刻工,都更优于元钞,风格独特。
可惜由于古代原料及印制工艺有限,宝钞的桑穰纸质地在实际的流通中混软易烂,极难保存,因而传世稀少,“壹贯”这样的高额面值更是凤毛麟角。
在国内,江阴博物馆所藏的一张品相完好的中书省版“壹贯宝钞”,是填补明朝纸币收藏空白的唯一珍宝。
可想而知,这张在木雕内历时多年完好无损的“壹贯宝钞”横空出世,会在收藏界引起多么大的轰动。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此珍贵的文物在历史上一度一文不值。
由于明朝根本没有像元朝那样贮备金银或丝为宝钞的钞本,并且始终由中央集中统一印制、发行,没有发行限额,再加上支付官俸、军饷、收购民间产品只用钞。
收税却不收或少收钞,不收回旧钞而源源不断发新钞等行钞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地剥削民脂民膏,直接导致“百姓虽愚,谁肯以一金买一纸”!
明朝永乐年间,宝钞已经开始持续不断地贬值,“钞法不通”。洪武九年(公元年),一贯可以买一石米,永乐五年(公元年),三十贯才能买到一石米。
到了宣德四年(公元年),一石米的价值涨到了五十贯。而到了弘治帝时期(公元年至年),一贯宝钞已经惊人地贬值到了一文铜钱的钞价,仅最初的千分之一......
至此宝钞名存实亡,基本从流通领域销声匿迹了。
公元年,万历首辅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改革,明文规定徭役征银,即官府所征收的田赋租税中,除了必须的米、麦粮食以外,其余税项都以银子折纳。
这也划时代地标志着,白银正式成为了明朝事实上的主要货币。
到了明朝晚期,国库财政困难,崇祯皇帝还试图重新推行钞法,通过印制宝钞来缓解国家的经济困局……
而残酷的现实是这个异想天开的计划还没来得及执行,这个王朝就要消亡于风起云涌的内外交困混战了。
综上所述,木雕中的“私房钱”再也没有在当时的市面上流通过,也许就是由于宝钞在市场上贬值得太快,而被主人及其后来的传承者遗忘了吧!
就像女作家三毛在回忆自己一家人从南京迁居台湾之前,爸爸突然各自分给两个女儿一大叠金元券,漫不经心地让她们随便玩。
而在小女孩的眼中,那么多“钱”也仅仅是可以“换马头牌冰棒的东西”而已……
木雕的两任收藏家怎么都没发现其中的宝钞?
那么,这座藏有明朝宝钞的元朝罗汉首木雕又是如何背井离乡,漂洋过海,经过2任收藏家之手,将这个的秘密一直保留到进了澳大利亚的拍卖行。在检测仪器的帮助下,才大白于天下的呢?
据了解,提供木雕给澳大利亚墨尔本拍卖行的收藏家RaphyStar,是一位当地的亚洲艺术品爱好者,同时也是一位环球旅行家。
他历时35年周游世界,在旅途中慢慢收集了不少自己喜欢的藏品,其中不乏一些珍贵的东方古玩文物。
这位收藏家回忆,这座木雕应该是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从英国伦敦的一位古董商处购得的。
当时这笔交易完全没有涉及木雕中的纸币,他欣赏的是其大气舒展的精美雕工,一看就是匠心独具的大家手笔,栩栩如生佛首五官不怒自威。
RaphyStar介绍,他与那位古董商人曾经探讨过他们中意这座木雕的原因,两人一致断代它是中国元明时期的文玩。
不仅展现了其制作者精湛的技艺,而且由于当时海外贸易的兴盛,官府与民间都从海外进口了许多比本土材质更适合雕刻的硬质木材,促进了木雕艺术的辉煌。
他们从这件小小的古物上看到了古早的全球化缩影。
然而,令人唏嘘的是,这座木雕会在海外出现,极有可能是由于清朝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导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才会在战乱中被带到英国。
元朝木雕虽然珍贵,但RaphyStar的藏品众多,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他也并没有过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