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画一故事,今天我们来听著名画家高殿霞讲述中国名画《溪山行旅图》背后的故事。听一段故事了解一幅画,从一幅画熟悉一位艺术家。
著名画家高殿霞大家好!
很高兴做客一画一故事,今天,我和朋友们共同欣赏一下范宽代表作《溪山行旅图》,宋朝是中国绘画的巅峰时代,而范宽的这幅溪山行旅图,正是这个巅峰时期的巅峰之作。
今天,我和大家欣赏一下这幅画,以及这幅画背后的故事。一幅国画作品的好坏,对于没学过画的朋友来说,很难看得懂。所以呢,我简单地给大家讲解一下这幅画。现在咱们先感受一下这幅作品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走近这幅《溪山行旅图》,我们就被其气势雄强、巨峰壁立的巍峨雄浑所震撼。一座大山几乎占满了整个画面,我们平时看到的古人山水画,要么是清雅疏淡的水墨画,要么是金碧辉煌的青绿山水画,很少见这样的构图。一座大山直直地矗立在我们面前,高大的山体就象一座丰碑,巍峨耸立,,画面让人产生了非凡的力量感,为什么呢?究其原因,一是造型的峻伟,其次是笔墨的厚重酣畅。这幅丰碑一样的大山大水的全景构图,山石树木刻画细致,笔墨及皴法,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而且极富美感,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不禁让人生出高山仰止的慨叹!在如此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如此渺小、如此微不足道。山底下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我们的视野,我们似乎听见了马队的铃声,还有山涧的潺潺溪水声,画面动中有静,虚中有实,诗情画意就在这动静虚实中呈现,恍惚中,仿佛马队从我们眼前缓缓走来,又渐渐远去。我们面对这幅一千多年前先贤的巨作,品味着画中令人心醉的意境,让人暂时忘记了尘世的喧嚣,由衷的折服于其艺术魅力。巍峨的山峰,葱郁的林木,凸显的巨石,描绘出了人世间的生活气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的画面。一幅好的作品,让我们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还从中感悟了人生的哲理。
溪山行旅图范宽原名叫范中正,字中立,陕西铜川耀州区人,因其性情宽厚豁达,后来遂以范宽为名,与董源、李成并称北宋三大家,他卓越的艺术成就,使得范宽与他的老师李成齐名,并称李范。
范宽为人豪爽狂放,且嗜酒。不受世俗拘束,也不爱功名。整天醉心于崇山茂林之间,其画风对后世影响极大,这幅《溪山行旅图》是用两幅绢拼接起来的。明朝大家董其昌用楷书在这幅画上题写了:“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十个字。他之所以不用他平时擅长写的草书,就是因为怕草书的灵动夺了画作的古朴与霸气。这幅画在明代以前的流传历史已无法查考,明代初年收藏在宫中,后来流入民间,明代大画家董其昌观后在“诗塘”上题字。清初经收藏家梁清标之手,后转入乾隆皇帝内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高殿霞老师录制《一画一故事》栏目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诗塘”,诗塘就是中国画作品装裱的时候,为了画面效果更好,在画作的上方另外加上一段空白纸或绢,我们称之为诗塘,文人墨客在上面题上文字,这样书画并茂,使画面更具文化品位。现在我们再看一下这幅画的落款在什么地方,是不是找不到啊?就是关于这幅画的落款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大家想不想听啊?
在明朝的著录里,没有提到过画家的款印,几百年间人们只能依据史料记载,以及明代董其昌在画上的题跋来推测这幅画的作者是范宽的。
高殿霞作品在年8月5日,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李霖灿先生从画的右下角树丛中发现了画家签名,李霖灿先生在回忆录里记录了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当时他正在整理这幅画,忽然一道光射过来,在那群商旅之后,夹在树木之间赫然显现出范宽二字,是不是特别神奇啊
高殿霞作品高殿霞,女。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画家,范扬先生弟子,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红山文化艺术培训中心高研班导师,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敦煌绘画研究院艺术顾问,人民书画院艺术家,北京中关村画院艺术家,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潍坊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奎文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美术及书法作品在全国大展中多次入展获奖,并在《中国美术报》、《经济日报》、《大众书画》、《东方收藏》、《天下收藏》、《广元日报》、《中国画都》、《中国国家画院教学文献作品集》等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在《大众文学》等全国和地方报刊杂志发表。
高殿霞作品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