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收藏 >> 收藏前景 >> 正文 >> 正文

每天都很累可能是情绪耗竭了,一定要尽快做

来源:收藏 时间:2025/6/20
咨询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作者:厘米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发现这几年大家都有一个普遍的感受:

太累了。

这种累最具象的一个表现就是:每天除了必须要做的事外,啥也不想干。

朋友花花就是如此,她家现在沙发上还扔着去年冬天的羽绒服。

因为一直没送干洗,又不好脏着收起来,就放了大半年。

这种小事还不算太影响生活。

最让她焦虑的是,她一直想利用业余时间去做自媒体,为以后转行做准备。

但却迟迟没有开始。

并不是没时间学,而是她每天下班回家后,就仿佛被抽干了力气。

累到只想躺在床上玩手机,就连洗澡也要拖很久。

时间久了,她对自己特别失望,觉得日子一团糟,甚至怀疑自己抑郁了。

不止花花,这种无法缓解的疲惫和对生活的倦怠感,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如何改变这种状态,重新恢复活力?

图源:pexels

01

啥也不想干

可能是“心理效能”耗竭了

你有没有类似的体验:

即使当天的工作不算忙,下班后也觉得很累;

收藏夹里放了很多想看的书和电影,但打开后坚持不了几分钟就去刷短视频了;

觉得自己特别低能量,很羡慕那些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

不是身体不好,不是自甘堕落,就是单纯地容易觉得累、提不起劲来。

而且,这种累并不能通过睡觉得到缓解,往往睡醒后,疲惫感依然存在。

这种时候,我们总觉得是工作太累,或者归咎于自己“懒、拖延、行动力差”,但真正的原因可能并非如此。

咨询师崔庆龙曾经在微博发起过一个提问:你有多久没有体验过那种一觉醒来,充满着活力和期待完成一天事务的感觉?

这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共鸣。

崔庆龙指出,“倦怠感”已经成为了整个时代的神经症。背后的原因是:个体的心理效能耗竭了。

图源:pexels

著名的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心理能量”,他在心理动力学理论中指出,“心理能量”是人格的动力,它推动一个人去完成各项心理活动。

崔庆龙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了“心理效能”的概念,他认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有活动都需要消耗心理效能。

当心理效能太低时,人就会没有动力去做事,陷入“虚弱”状态。

一旦心理效能耗竭,有些人可能连“洗把脸”这种小事都觉得困难。

02

心理效能

是如何耗竭的?

我想起一个来访者莉莉的故事。

她已经无业在家两年了。

两年前她就职于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工作很充实,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地做。

她很努力,薪水和职位也一直在涨。

所以即使经常加班到深夜,她也干劲十足,成就感满满。

直到一次体检,她的身体里发现了一个结节,需要做手术,静养一段时间。

莉莉想着刚好趁机休息一下,于是辞了职。

结果身体恢复好后,她发现自己完全不想去投简历面试,于是一拖再拖,就这样过了两年。

她很不理解,明明自己之前是一个充满上进心的人,为啥突然会失去动力,变得这么懒呢?

图源:pexels

对此,崔庆龙在心理效能理论中指出:一个人想要维持活力感,就必须保证心理效能的“可持续性”。

他把人的心理效能系统比做手机电池:一边充电一边放电是最好的方式,而把手机电量用完后再充满,对电池的损害会很大。

人也是一样。莉莉的“工作狂”模式在短时间内用完了所有的心理效能,她就像是自动关机的手机,想要重启,就得按着开机键等待好长一段时间。

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在工作后会突然失去活力。

我想起朋友花花在读大学时的状态。

那时的她和现在不一样,除了上课外,还报名参加了好多社团、兴趣活动。

每天都精力满满,朝气蓬勃。

毕业后她顺利进了现在的单位,工作量不大,但是人际关系非常复杂。

连续两次“莫名其妙就得罪了某个同事”后,花花开始变得如履薄冰,在单位小心翼翼,生怕自己说错话。

正是这些情绪劳动,耗尽了她的心理效能,导致她下班回家后,能做进去的只有刷短视频这种不需要费力的娱乐活动。

而这,进一步加剧了她的心理效能耗竭。

图源:pexels

崔庆龙指出,在心理效能下降的过程中,人因为心理虚弱,特别容易想要去做一些不费力的事。

短视频、快餐游戏这类型娱乐活动恰好满足了人们的需要。

但是,这个过程并不能恢复心理效能。

相反,它会让人持续维持在一个低效能的状态。

就像在用一根接触不良的线充电,只能维持生存,但怎么都开不了机。

在低效能状态下,人做其他的事情(比如上班)就需要耗费更多的心理效能。

最终进入一种恶性循环,陷入心理耗竭。

这时你会发现,普通的休息、放松、睡觉已经不能帮助你恢复活力。

因为你的心理效能系统已经入不敷出,失调了。

图源:pexels

03

摆脱倦怠

需要重置“心理效能”

值得庆幸的是,即使心理效能耗竭了,也并非无法恢复。

向朋友倾诉的花花、主动寻找心理咨询师的莉莉,都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状态,并希望做出改变。

觉察,永远是改变的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维持心理效能的“可持续性”。

崔庆龙认为,决定一个人从心理效能耗竭的状态中走出来的,是ta的心理张力。

这个张力由两方面决定:我们如何放电以及如何充电。

1.合理分配心理效能

心理效能从下降到耗竭有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就是个体会陷入一些“低获得水平”的心理活动中。

举个例子,如果把“读书”需要的能力水平计作10,那么“刷短视频”需要的能力水平只需要1。

那么,当一个人在因为“读书”导致心理效能很低的时候,发现刷短视频如此轻松。

这种强烈的对比感,会让ta更容易去做那件简单的事。

而重复做这件事,将会巩固ta体会到的虚弱感,让ta更快地进入心理耗竭。

因此,你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9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