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行的人都知道,决定一个人收藏成就的,不是藏品数量多寡,而是对藏品的个人见解、高超的眼光、深厚的修养以及高洁的品行。翻开历史,张伯驹算得上其中之一。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曾评价张伯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所言非虚。日前,在故宫开年大展“国子文脉——历代进士文化艺术联展”上,向游客展示了唐代以来进士群体重要作品件,展现了历代杰出人物在哲学、经学、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非凡成就。其中,唐代杜牧行书《张好好诗》、宋代范仲淹楷书《道服赞》等国宝级文物,便于张伯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张伯驹贵胄子弟钟情文化年,张伯驹出生在河南项城,因自幼天性聪慧,7岁入私塾,9岁能写诗,享有“神童”之誉。张伯驹从小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一部《古文观止》可以倒背如流。多卷的《二十四史》,在他20多岁时,便已读完了两遍。唐诗宋词,脱口而出的就有一两千首。在这背后,除了天赋外,还有大伯张镇芳的一份功劳。张伯驹6岁时,过继给了膝下无子的张镇芳。张镇芳是进士出身,对张伯驹的教育很重视,教其诵古文、习诗艺。渊源家学和人文家风,不仅为张伯驹打下了深厚的学识基础,也让他养成了独有的散淡、通脱的文人个性。30余岁时,张伯驹开始迷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他收藏起于兴趣,虽起步晚,但殷实的家境和独特眼光让其起点很高。文物背后:《张好好诗》张伯驹的第一批藏品来自皇宫。当时,末代皇帝溥仪为生计犯愁,把老祖宗的宝贝偷偷拿到东北的市场上变卖,其中便包括本次展览中所能看到的《道服赞》和《张好好诗》。在讲述那段收藏的故事前,不妨先了解《张好好诗》背后那段令人潸然泪下的故事,或许更能懂得之所以为国宝的意义。唐·杜牧行书张好好诗卷杜牧的《张好好诗》要从大和二年(年)说起。25岁的杜牧在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幕府中任职。两年前,他作《阿房宫赋》,一时洛阳纸贵。在一场觥筹交错的酒宴上,杜牧见到了13岁的歌姬张好好。杜牧清隽朗逸,才华高得不似人间物。好好天真烂漫,歌舞之美恰如仙宫来。两人一眼万年,相见恨晚。“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快乐时光很短暂。不久后,张好好被人纳为妾室,深锁宅中。而杜牧此后为求申达报国之志,在各地官场辗转奔波。两人再见面时是在大和九年(年),杜牧赴洛阳任职途中经过一家小酒馆。彼时,杜牧才智难伸、须发斑白,好好流落市井、当垆卖酒。“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那一刻,杜牧百感交集,挥笔写下《张好好诗》,诗中这“故人惜故人”的一刻,令千百年来无数观者泪眼婆娑。据说,后来在杜牧死后,张好好闻之悲痛欲绝,独自到长安祭拜,最后,竟自尽于杜牧的坟前。《道服赞》《张好好诗》与张伯驹现在,让我们回到张伯驹和《道服赞》、《张好好诗》的故事。年初,末代皇帝溥仪带出宫的书画珍品出现在了东北市场,其中包括《道服赞》、《张好好诗》。张伯驹立刻向当时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建议:“赏溥杰清单”内的书画,无论真伪都由故宫回购,其他选精品经过审查回购。同时,他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