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都是一代代传承而来,但传承却需要承接,而承接的作品就是前贤遗留下来的经典之作。学习书法的人都知道,书法史上有两件非常珍贵的墨迹作品,一件是西晋时期文学家陆机所作的《平复帖》,另一件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书法作品《上阳台帖》,这两件珍宝之所以能流传到今天成为国宝,与现代一位收藏家张伯驹有很大关系。陆机《平复帖》先说一下西晋时期文学家陆机所作的《平复帖》。此帖被誉为中华第一帖,有的人可能觉得那王羲之的《兰亭序》不是第一帖吗?是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不过,陆机的《平复帖》是西晋时期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东晋时期的,两者在时间上前者要早于后者达七、八十年的时间,并且是第一件墨迹版本,因此叫中华第一帖一点也不过分。张伯驹书法《平复帖》不足一尺,只有9行字,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其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皆有参考价值。《平复帖》其结体瘦长,书写简便、率性,逸笔草草,没有循规蹈矩。撇捺无波挑,平添了几分险崛之意。书写率性、简洁,动态十足,它上承汉简,下启今草,属于“章草”向“今草”过渡时期的作品,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书法研究价值。张伯驹书法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唐代书法盛行,许多文人雅士都或多或少地加入到书法艺术的大讨论和大争辩中来,就连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也写下了不少赞美或讨论书法的诗作。如此以来,后世学书者总想一见李白的书法作品是什么样的。幸好,到目前为止,我们只发现了李白唯一的一件传世作品《上阳台帖》。这个帖也是纸本墨迹,草书5行,共25字。是李白所书自咏四言诗:“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李白书法从上面的简要介绍中可以看出,这两件作品都是国家珍宝,尤其是书法墨迹的宝贵史料,比如《平复帖》是隶书向草书过渡的书体,是章草向今草转变的墨迹版本,因为在此之前的作品都是以金、石刻字的形式留存下来,其中最缺少“势”的表现方法,而《平复帖》正好向人们展示了余年前的书法之“势”,弥足珍贵。李白是诗人,是伟大的诗人,他写诗谈书,书法水平到底如何,这件作品写得十分清楚。它们同时具备了一个特点,那就是:唯一性。张伯驹书法这么珍贵的作品是如何流传到现在的,对于前面若干年的历史变迁我们不得而知,当然这与朝廷收藏有着很大关系,但我们只想说一个人,为了不使这些作品流传到国外,他可是倾家荡产,牺牲所有积累,冒着极大风险和艰难,从卖宝人手里高价收回,但在临死前,并没有将这些珍宝留给自己的子女,而是捐献给了国家,他就是近现代著名收藏家、学者、鉴定家、书画家、诗人、戏曲家——张伯驹。张伯驹书法张伯驹生于光绪年间,经历了民国,成长和发展于新中国,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等职。虽然他的艺术职务很多,这其实都与他的学识有关,现代画家、美术家刘海粟这样评价到:“他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那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张伯驹书法就书法来说,虽然我们看到他的作品像是鸟虫文字,但他的功力着实很深厚,书法源学王羲之《十七帖》,融真、草、隶、篆、于一炉,晚年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用笔飘逸,如春蚕吐丝,被人称为“鸟羽体”。他的这种字形有时候看起来很“怪”,也学得很容易去写,其实不然,“运笔如春蚕吐丝,笔笔中锋,夺人视线,温婉持重,飘逸酣畅,兼而有之,无浮躁藻饰之气。”具有很古雅的艺术欣赏价值,只可惜目前书坛无人继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270.html